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从蒙昧黑暗到温柔抚慰,医学守卫人类生死之门

发稿时间:2020-01-07 15:00: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张曼玉 中国青年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在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上,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以下简称“《手术》”)获得了“年度掌声”奖。该片将科学精神与审美表达完美融合,如同一把锐利的柳叶刀,以冷静、理性的视角和新颖的视听思维,剖析手术的前世今生,审视“生与死”这一永恒的话题,引发关于人类未来的思索。

  《手术两百年》海报

  《手术》共8集,用8个主题展示了200年间手术的发展变化。剧组历时3年,采访了50多位国际顶级专家,通过拍摄重要的医学博物馆、医院、医疗研究机构等,记录科技历史变化,展现人道主义光辉。

  在豆瓣上,《手术》的评分为9.4,超过7成的观众给了五星好评。“感谢披荆斩棘的人,感谢把人类的善意付诸实践的人。”“每一位为了医学技术进步献身的先驱都值得敬重。”“看剧的每一秒都为自己是一名医学生而骄傲”……

  本片总导演陈子隽形容《手术》“前进中带着曲折,回望中带着希望,快乐中带着忧伤、遗憾”。“这是我们片子的气质,也是人类探索真理、推动医学前进总的调性。”观众因为这部片子爱上科学或者燃起对医学的热情,对创作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回馈。

  1543年,安德烈·维萨里的七卷本《人体的构造》正式出版,被认为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之作。360张插图简明扼要,将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以精准复现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在同一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他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人类同时迈出了向外部世界和自己身体探索的第一步。

  主创人员表示,创作知识类的纪录片需要工作人员大量阅读,花费很大力气,拉近观众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做科学传播虽然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会被更多人看到。

  人类对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医学也不断向前发展。从把患者绑在手术台上敲晕或者灌醉,到精准麻醉;从痛苦难忍的烙铁止血法到可以精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从盲人摸象般的开腹探查到医学影像和显微镜呈现出纤毫毕现的世界……从野蛮到文明,从黑暗到曙光,医学之花次第开放。医学始终是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也是生命关怀的体现。观众亦为其中贯穿的人文精神所感动。

  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解剖实验课的开课仪式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医学生们第一次面对真正的肌肉、血管和器官。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劳伦斯·里佐说:“通过解剖教学,学生可以从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记者注)身上学到足够多,他们不仅让医学生了解人体结构,还能更加了解人。如果医学生想了解重病,甚至病危的人的身体和情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感,解剖课可以在不伤害人、不冒犯生命的情况下,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有观众看片后非常感动:“看到医学生们严肃地向大体老师致敬时,瞬间泪目,这些人就是医学不断向前进步的基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认为,医生要永远走到患者床边去,面对面的沟通是负责、是尊重。“我们可以延长生命,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些疾病,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像面临深渊黑洞,我们手拿提灯照亮一段一段,最后可能只认识到局部,还有很多东西我们不了解,但我们是求索者。”

  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医学先驱勇敢拓荒,建立起严谨精密的外科体系。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的角色却一如既往。治愈、安慰、陪伴,守卫着人类的生死之门。

  意外和疾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比古人幸运的是,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专业系统的救助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

  北京急救医疗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说:“急救的本质是不放弃,并不是每一条生命我们都能够挽救,该离去的一定会离去,但是以我们现有的认识和经验,加上责任心,只要有一点点机会,我们都不会放弃。”

  “现在还不好说任何一个医学手段能延长患者的生命,但是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这是每个医生的初心。”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说。(健康中国)

原标题:从蒙昧黑暗到温柔抚慰,医学守卫人类生死之门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