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宁波探索解决群众去哪儿锻炼健身难题

发稿时间:2019-12-27 16:51:2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李剑平 中国青年网

  两家公司20多名青年员工,每周3次,每次两个小时,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青年体育公园足球场上,尽情奔跑、踢球、射门。

  作为北仑区的黄金地段,这一带原规划是用于开发房地产的。根据宁波市体育公园的建设规划和部署,北仑区调整规划,在这里建成了青年体育公园,共有11块塑胶篮球场地、3块5人制足球场地、1块8人制足球场地以及休闲广场、一条环形跑道,充分满足周边群众就近健身的需求。每逢周末,各个球场上活跃着不少前来运动或健身的市民。

  截至今年12月下旬,宁波市采用“体育+公园”模式,在海曙区古林镇、镇海区朝阳村、鄞州区云龙镇、奉化区方门村、余姚市泗门镇、慈溪市观海卫、宁海县桥头胡、象山县墙头镇等地新建了10个体育公园,面积36.2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4885亿元。每个体育公园至少有4块场地,可开展的体育项目不少于3项。

  体育场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体育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关系着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衡量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到2018年年底,宁波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29平方米,略高于同期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水平。同期,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8平方米。宁波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市体育总会专职副主席任乐波说,随着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场地的需求不断增长,该市连续多年把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探索在公园绿地内配置体育健身设施,推行“公园+体育”模式,增加和改善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的难题。

  据介绍,宁波市在建设体育公园过程中,重点聚焦公园的健身功能,去繁就简,从群众需求出发定位体育公园功能,科学布局,合理配置体育项目、健身设施,因地制宜安排体育场地。鄞州区云龙镇根据当地体育传统,建成了龙舟看台;象山县根据群众需要,修建了游泳池。各地体育公园多数建有足球场。

  宁波市规定,新建、改建公园绿地应按项目占地面积不低于5%的要求配建体育设施,与绿地相融合,并预留运动缓冲区域,配置相应的安全设施,鼓励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置小型场馆及运动船艇码头等。

  针对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建设涉及部门多、环节多的特点,该市还建立体育、规划、住建等多部门联动和设计、施工、管理全流程协同机制,充分利用废旧厂房、违章建筑拆后地块,通过边角绿化带铺设、拓展高架桥下空间等方式,盘活社会存量体育资源。宁波江北区机场北路体育公园原本为零散绿化带及拆迁闲置土地,如今这里建成了3块篮球场地、1块笼式足球场地、4块网球场地和3.6公里长的塑胶健身步道。

  对体育公园的维护与使用,宁波市在传统的区县乡镇属地管理模式之外,让健身群众成为管理者、参与者,探索实现“群众的组织群众干,群众的活动自己办,群众的矛盾内部谈,群众的设施合力管”的社会自治体育模式,共建共管共享共治。

  目前,该市每年培训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000余人,开展“一人一技”等健身公益培训3.8万余人次,每年组织全民健身系列活动6000余场,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群众超过20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1.9%。全市现有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类社会组织496个,基层备案登记的基层体育组织1744个。不少群众在自然环境优越的体育公园进行运动健身,既能感受锻炼身体带来的活力,又能享受大自然的魅力,幸福感明显增强。

原标题:宁波探索解决群众去哪儿锻炼健身难题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