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哪一天不再青年,就让我们女儿继续向报社投稿吧?妻子郑重地点点头,说:好,我和女儿都支持你。
每个人心底都藏有梦想,或大或小,有轻有重,在追梦的路上,大家都会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我的梦想很小很轻,希望自己能用一支笔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够幸运的话,也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变成铅字,感染阅读到他们的朋友。
在遇见《中国青年作家报》之前,我一直在文字的迷谷里苦苦摸索,希冀有一天能穿破云翳,寻觅到属于自己的路,绽放出动人的光芒。追梦过程是艰辛的,多年来,我虽然偶有文章在系统内部的杂志发表,但在生活的压力下,我写下的文章越来越少,一度感觉与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2018年末,系统内部刊物不再刊发原创文学作品,唯一的发表渠道被封堵,苦苦纠结后几度想放弃自己久久追寻的文学梦。
直到2019年初,我在征稿公众号看到《中国青年作家报》创刊,面向全国征集稿件的消息,我鼓足勇气向报社投出散文《一碗猪油渣》,一星期后,文章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刊出。虽然文章没能登上纸刊,却激起我写作的勇气。而在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读交流群里,报社不时邀请著名作家进行文学讲座,青年写作者也会时常跟大家交流写作心得,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许多困惑已久的问题一一解开。枷锁一解,文思流动自然,《家乡有个毛钱渡》《舌尖上的新宁》等文章在报纸上顺利刊出,捧着样报那一刻,我找回了久违的创作激情和自信。这一年,散文《滚铁环》被中国作家网转载,全年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文章超过了以往年度的总和,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对于高水平写作者来说,真的不算什么,而对于我而言,意义非同一般。
四年一度的茅盾文学奖评选是文坛的一件盛事,评选期间,《中国青年作家报》连续刊出多篇优质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评论文章。在我看来,文学评论最考验写作者的文学素养和理论功底,我很喜欢阅读报社刊发的文学评论,吸取自己所需的营养,但却从未想过自己会尝试文学理论的写作。负责文学评论版的编辑老师时常会在朋友圈分享文学理论、作家访谈等方面的文章。奖项揭晓前夕,我看到编辑发了一条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短评论,便留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名字,这部小说让我惊喜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编辑看到留言后,很快通过微信联系我,让我写写这部小说的评论。面对编辑的邀约,从未尝试过写文学评论的我心有畏惧,不敢答应,但内心的倔强又让我不愿放弃这次难得机会,咬咬牙答应下来。编辑应该是感受到了我内心的忐忑,发来语音连接,教我如何架构、切入、延伸……在编辑的悉心指导下,我从风情描绘、创作语言、人物塑造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芙蓉镇》里的湖湘风情,对青年文学者的创作谈了自己的看法,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文学评论《芙蓉国里尽朝晖》。
写此文时,妻子见我捧着手机在沙发上不停打字,一句话也不说,便笑问我,写什么这么着迷呢?我将手机递给妻子,跟她讲起我和《中国青年作家报》之间的故事,我问她,等我哪一天不再青年,就让我们女儿继续向报社投稿吧?妻子郑重地点点头,说:好,我和女儿都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