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历10年浩劫之后,刚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大门。广大青年存在着失学、失业、生活没有保障的困境,思想陷入极大的苦闷和迷茫中,陷入对社会的信任危机。社会上,也对青年很不理解,认为他们是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
众声喧哗中,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后改为化学工程系)1977级2班(以下简称“化72班”)同学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犹豫彷徨,而是发扬自强不息的传统反求诸己,喊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既不抒情也不高调的话来。
1979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以《搞四化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题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随后这个口号传遍全国,响彻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青春回答。
如今40年过去,每一代青年都曾经“迷茫”,都曾被长辈担心“垮掉”。而任何时候,最有效、最不忽悠人的“解药”,仍是这9个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近日,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和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承办、中国青年报社协办的纪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提出40周年纪念座谈会,一起来回顾这场穿越40年的青春的回答。
程宜荪
清华大学1977级化72班校友,国家特聘金融专家,现任珠海德塔芬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原瑞银证券(中国)总经理
这个口号经过了40年来我们这一代人甚至下面几代人的实践和解读诠释,我觉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不是一个老话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时我们是文革以后第一批高考进来的学生,大家非常关注文革10年给国家造成的动乱和教训的反思。在校团委布置政治思想教育的会上,我提出,中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大家更为关注的问题。
当时的团委书记贾春旺老师马上就支持这个动议,允许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开展讨论。我们班就这个问题组织了两个多月的讨论。当时化工系党委书记滕藤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党课,提出两个观点:一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二是人类社会的前进是靠全体大众实践探索甚至纠错,才能有前进,才能有发展。滕藤老师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一把钥匙。
这个口号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承担和责任。这个口号,沉淀下来的是独立思考、求真探索的创新精神,是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是清华传统的继承。我们班的同学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都离不开创新求索的精神。
当时有一位音乐家施光南,给我们班谱了一个曲子,歌词的第一句话,就叫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投身到新长征的行列中去”。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们班老大哥李全喜,带头去大西北非常艰苦的核工业基地工作,一干就干了很多年。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不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去了基层,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献给了国家。
今天,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未知的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仅是从国家的发展道路,到我们的制度,到我们的科技创新,都需要这种求知、探索、踏实为国担当的精神。
谢新佑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原化工系1977级化七年级政治辅导员、年级主任兼党支部书记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行动口号,由清华大学化72班同学提出是历史的必然,是清华大学这块沃土必然破土而生的根苗,是那个历史时期年轻一代对祖国和民族赋予使命的回应。
经过媒体的宣传,口号的影响面越来越大,大部分是正能量的,如:天安门前挖掘地道的青年突击队长到清华大学学生部赞扬化72班的同学喊出了当代青年的呼声,突击队员感到全国青年都鼓起劲来了,信心更足,干劲更大,效率也更高了。还有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邮寄来10元钱,并写了一张纸条说,“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我们青年人是有出息的一代!”
这是40年前的事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鼓舞着这批学生在各个行业为祖国成就了一番事业。这个口号虽然是我的学生们提出来的,同样它也鼓舞着我、鞭策着我,我虽然再过2个月就到80岁了,但还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我国的肉食安全、环境安全、农民增收,我还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前不久申请了专利。我要和同学一道继续奋斗,永远“从现在做起”。
李金英
清华大学1977级化72班校友,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部主任
我们同学都是经过了文革十年、耽误了若干学习时间,从全国各行各业参加了全国文革后第一届高考,进入了清华大学。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使命感、担当感都非常强。在当时的环境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的确是校系班团支部组织了非常好的讨论交流,但是更多的,是大家以自身的实践,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这个口号应该说是行胜于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在新时期新时代的一种诠释。这个口号提出来之后,的确影响了一代人、几代人,包括我自己。我毕业之后就到了核工业。说真的,当初还是挺不愿意学放射化学专业的,但学了之后,我真爱上了这一行,并在核工业奋斗了一辈子。
我自己感觉:这个口号约束着我,也激励着我。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然后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来做,走过了漫长的路程。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为核工业做了比较多的贡献。现在回想起来,我没有辜负母校的期望,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还要继续朝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前进。
祝京旭
清华大学1977级化72班校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化工系杰出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当时提出这个口号,有很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没有几个月,中美刚建交,第一批访问学者出国,还没有三个月,当时的情况下中外差距很大。我们的口号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从我做起是我们有了责任感,从现在做起是有时间的压力。
我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后出国。1993年在加拿大做教授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到清华和金涌教授课题组开展密切合作。到现在为止,我培养的中国学生中很多人都已经回来了。现在我有好几名学生在国内创业,开了公司,把我们的技术进行转化。我们在尽量做这些事,觉得清华人有这个责任。
今天,我们时代的责任感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这几年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战,我们又有了紧迫感,这个紧迫感可能和当时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可能更具挑战性,对中国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关口。今年9月,清华大学在多伦多召开了北美校友会,他们请我做一个主题发言,我专门讲到了从我做起和清华精神。我认为,从我做起反映了清华实干、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现在中华民族到了又一个关键时刻。今天纪念这个口号有特别的意义,使大家重新再温习一下当时的情况,然后用它来帮助我们面对现在的问题。
李昆明
清华大学1977级化72班学生,原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原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在当时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顺应了当时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所以才能得到媒体大力传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从我做起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舍我其谁”;那么从现在做起呢,我觉得就是“更待何时”。我个人理解,从我做起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从现在开始就是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这个口号,没有说要做什么。力学告诉我们,一个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方向是第一位重要的。所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做什么?就是做正确的事情、做对的事情。从现在做起,则意味着什么时候都不会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对我来说,我一直是在认真履行这个口号。首先我是服从需要来到了清华,因为我没有报考清华。所以我可以自豪地说,不是我选择了清华,是清华选择了我。
第二,就是我们毕业分配时,也是服从祖国的需要。根据当时核工业的需要,我毕业分配到了核工业部国营二十二厂。我们厂当时是核工业里面最前端的,负责从矿石里面提取铀,然后把它纯化、加工、转化,变为铀的氧化物,甚至现在可以变成氟化物。我在这里工作了28年,历任技术员、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后来我调到了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那里又担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一直到退休。
李继定
清华大学1977级化72班校友,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
我是班上的普通一员,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体会就是爱国,那是发自内心的。我们当时想读书的心情非常迫切,因为国家这么穷,我们有这个机会上大学,应该要担当起来,从我做起,不能再折腾了。不能再花时间去乱了。这是我觉得当时很重要的一点。
另外,“清华人”这三个字分量很重。建国初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清华的老前辈没有嫌弃这个国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了。1978年时的国家也是很穷,但是我们没有嫌弃她。我们就是要担当起来。
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班真是从我做起。我们班33个同学,28个同学在国内,在我们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倒过来的。我们同学去的是一线艰苦的地方,一直在那里奋斗。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我们的头脑中始终是一个激励,但是也是一个紧箍咒。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同学的官当得也不小,岗位上诱惑也很多,但是这个紧箍咒让他们保持清清白白。我为化72感到自豪。
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多。我们还要发光发热,年轻人应该也要担当起来,挑起这个重任。
朱兵
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原系党委书记
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时,化工系1977级校友捐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理念墙,地点就定在化7年级当年进行年级讨论的工物馆422教室的外边。在这个理念墙上,我们精心起草了一段注解:“1979年,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72班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该口号被中国青年报报道后,逐渐被广大青年自觉接受,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行动口号,在全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当时我们决定理念墙的色彩风格要和教室的墙体和谐一致,因为它会长久地、安安静静地成为化工系教育科研设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风格也反映了包括化72学长在内的清华校友的风范和风骨。
关于这九个大字的字体,我们之前做过准备和讨论。今天在座的当时的学生组组长蒋国强老师,建议就用1979年12月6日中国青年报的印刷字的字体,这也是一个花絮吧。
我想再补充一点额外的,2006年化工系建系60周年《新清华》专刊上,刊登了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化72班的毕业照,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了当时叫做“以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重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主题教育活动;2016年化工系建系70周年的《新清华》专刊,专门准备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是“712”项目与化工系复建,第二个是邀请化72校友写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背景与意义,第三个是PX百度词条保卫战,这是一次对科普责任的主动担当,当时我们也认为这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种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当时系主任赵劲松和我本人合写的《薪火相传 续写辉煌》文章的结尾是这么说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建设美丽中国,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征程中续写清华化工新的辉煌。”
陈靖
清华大学1987级化72班校友,现任清华大学核研院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特聘教授
我是1987年入学的,也是化72班。那时我们一入学,感觉不论是系里的老师还是领导,看到我们就是眼睛放光,感觉看到了第一个“转世灵童”,对我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其实,我上高中的时候,虽然每天都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但是当时不知道这个口号的由来。
1992年我从化工系本科毕业,去了核研院,在朱永贝睿老师的名下读博士,投身到核化工领域。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高放核废物的最小化。朱先生从1979年就开始做这个工作,到现在整整40年了,但是还没有完全做成,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努力做着。
我虽然在核研院,但是多年来也从没离开过化工系。我一直以化工系为荣,几十年它来为国家培养出非常多的杰出优秀人才。为什么呢?因为化工系有着独特的精神和文化。学长们提出这个口号,必然是这个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要想做好,要想一辈子做好都很难,所以我愿意用余生,跟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践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解峰
清华大学1997级化72班校友,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
我记得1997年一入学的时候,系里的老师和辅导员就对我们说,化72班的班号很特殊,因为20年前的化72班奏响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不仅如此,我们这一代人与这个口号有着更深厚的缘分。1997级的绝大多数同学出生在1978年、1979年,我们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这个口号天然地伴随我们的成长、激励我们进步。
说老实话,我们当时的体会并不深刻,在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班入学时的30位同学,有的继续从事教育或科技工作,有的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还有的成为了创业者。人生各有选择,道路也各有波折,但共同秉持的信念使我们目光坚定、脚步扎实。我们班一位来自云南的同学,读博士期间在北京结了婚、买了房,做好了留京的准备。2006年,他在毕业前的春节回家探亲时,突然感到家乡这么多年仍然落后、发展缓慢,原因是缺乏人才,考上“985”大学的青年人回到家乡的十不足一。于是,他卖掉北京的房子,与妻子一起回到云南,就教于昆明理工大学。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选择,他说:“我虽不才,愿做颗螺丝钉,回来能做多少事就做多少,也算为家乡贡献微薄之力吧!”
2013年,我有幸参与话剧《马兰花开》(注:是指2013年,清华大学师生为主策划创作、讲述“两弹元勋”邓稼先感人事迹的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的创作,为主题曲作词,老一辈清华人的永恒精神和光辉事迹让我深受教育。我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在特殊历史时刻上的投影,也是“马兰花”和“紫荆花”(注:是指2006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话剧队自编自演、表现“两弹一星”精神的话剧《紫荆花开》)精神在青年自我选择和自觉行动上的聚焦。
贺业方
清华大学2004级校友,2008-2010年任清华大学化工系团委书记,现任黑龙江省通河县县长
10年前,适逢“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口号提出30周年之际,我正在清华学习并做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任系团委书记。当时,在系党委和学校团委的指导下,我和2007年入学的化72团支部同学们一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全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创作了舞台剧《跨越三十年的对话——一次特殊的主题团日》。在舞台剧的最后,1977级校友李继定和李子实两位学长出现在舞台上,与台上的同学一起高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未来有我,请祖国放心”的嘹亮口号,将气氛推向了高潮。
回想起来,我们的舞台剧从艺术上看是“业余”水准。但之所以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共鸣,正是在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口号再一次扣动了清华学子的心弦。口号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心系天下的情怀,正视问题、辩证务实的态度,行胜于言、担当奋进的精神,所蕴含的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指引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清华学子走出“小我”、融入“大我”,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形成了清华人穿越时代的精神财富。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李隽辉摄
(教育科学部编辑)
作者: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