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2月19日电(记者桂娟、双瑞)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城池——偃师商城遗址有了最新发现,遗址内一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基址群,被考古人员初步推断为商代的“国家粮仓”。
位于河南洛阳的偃师商城遗址发现于1983年,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这座城址由商汤灭夏后所建,从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被学界视为夏商文化界标。
此前,偃师商城陆续发现了城门、府库、铸铜作坊等遗址。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如何保证粮食供应呢?最近,考古人员对小城西北部的2个圆形建筑基址进行发掘,初步揭开了商代“国家粮仓”的秘密。
“基址大体为圆形,以中心柱为圆心,被‘十’字形柱槽(或隔墙)隔成大小差不多的四部分,周围分布的小柱洞可能是支撑粮仓的柱础,这应该就是偃师商城的粮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相关负责人曹慧奇介绍,与窖穴式的隋唐洛阳城内含嘉仓、回洛仓不同,这种被称为“囷仓”的粮仓位于地面以上。
像这样的圆形建筑基址,目前在偃师商城共探明23个。“判断它们为粮仓主要有两点依据。一是形状,圆形房子历来以存粮食用居多,这也是偃师商城首次发现圆形建筑;二是其他遗址旁证。”曹慧奇表示,在属于同时期文化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也发掘出成排、成组的圆形建筑基址,形制、规模和偃师商城的基本一致,学界大部分认为其是粮仓。此次发掘,并没有在囷仓内发现粮食,可能跟地面建筑不易保存有关。
囷仓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对偃师商城都邑功能布局的认识。此前,小城西北部属于认知空白区域,现在可判断为仓储区。如此规模的囷仓存在,还说明当时整个洛阳盆地内及周边区域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人口相对密集,可能存在一套较为完整和严格的粮食收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