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一代风范励后人

发稿时间:2019-12-19 10:39:14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禹茜茜 中国青年网

  1954年1月2日,洪学智写给堂兄洪学祥的家书。(收藏于安徽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为国家二级革命文物)

  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县是中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摇篮 将军故里”,县政府重视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2019年,来自社会各界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参观者有11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40余万人次。2019年11月21日,笔者来到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8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据馆员余晓常介绍: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有馆藏文物1800多件(套),洪学智将军的文物有600多件(套),他曾写过两封家书给自己的堂兄洪学祥,这两封珍贵的信件都是由洪学智将军的家人捐赠的,现陈列于革命博物馆内。当笔者来到展厅前,看到两封保存完好的泛黄的信件,瞬间被带入了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烽火少年 兄弟情深

  学祥兄:

  因为您住址未弄清楚,故未能经常与您去信,请原谅,兄嫂及侄女们均好吧?特问候均很好吧?甚念。去年秋收怎样,您参加合作社吗?侄女入学读书了吗?念念。

  弟一家均很好,请勿念!侄儿侄女有五个在学校,二个在保儿院,一个最小的在家,每个礼拜均回家来。现春节快到了,带上白糖二斤。

  平安!

  弟 洪学智

  一月二日

  这是1954年1月2日,洪学智将军给堂兄洪学祥写的一封家书。

  这封保存了近66年时间的家书原件,其精美的信纸上印有天安门和中华华表的图案,随着年代的推移,信纸已泛黄,但洪学智和洪学祥的兄弟情永不褪色。

  幼年丧母、少年丧父的洪学智,靠着伯父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1927年的暑假后,由于经费短缺,刘氏祠堂的贫民小学无法继续办下去了,14岁的洪学智看到伯父家也很困难,便主动辍学四处给人帮工、打短工,瘦弱的小小肩膀饱尝人间艰辛。凌冽的寒风夹杂着轻柔的雪羽,堂哥洪学祥带着生计无着落的洪学智回到金寨县汤家汇镇竹塘畈村的家,洪学智开始学做雨伞。他们常常在一起埋头削竹子,一起成长,度过一段青葱的年少时光。

  洪学智两只粗糙变形的手,常常被毛竹和锋利的竹刀割得鲜血淋漓,让洪学祥很心疼。可兄弟俩的生活要继续,边做着手中的活,边祈盼着路边的行人前来光顾生意。但在革命时期动荡的年代,兄弟俩在路边卖伞还有性命之忧。军旅作家张子影在文学传记《洪学智》中写道:

  “1928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的冯玉祥发动了对樊钟秀、任应岐两部的征讨。豫南五县兵戈迭起,血战经年,漫山遍野尸体狼藉。冯玉祥集中兵力,一举大获全胜。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任应岐的12军溃兵大约有3万人,像蝗虫,像洪水,漫山遍野冲将过来。

  正在村头大树下卖伞的小哥俩,远远地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溃兵,吓得慌忙挟起雨伞,一路狂奔返回家中。

  在这样动荡的情况下,生死性命尚难保全,哪里还有雨伞的销路?小哥俩两手空空回了家,辛辛苦苦做出的雨伞,只能任它们沉寂在墙角。”

  没有了雨伞生意后,洪学智转而开始帮着种田。半年后,洪学智选择参加了革命,离开伯父家。之后,洪学智参加了著名的皖西地区立夏节起义,起义后,他昼伏夜动,在游击队里风餐露宿,不怕吃苦,精干勇敢。一天夜里,在蔡氏祠堂里,他庄严地举手宣誓,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我打算有机会回家乡去看看,附上像片一张,请留念。

  回信请寄:东北安东十三兵团交我即可。

  此祝

  安好

  弟 学智

  九。廿八

  回信地址

  东北安东市边防部

  据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倪军介绍,这是一封由洪学智发于1950年9月28日的书信,也是写给堂兄洪学祥的。洪学智在写这封信时,已是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驻扎在鸭绿江畔的安东(今丹东),即将率志愿军赴朝作战。

  由于洪学祥家的地址在解放初变动了,被当地邮局退回,因此洪学祥没有收到这封家书。因此才有了1954年家书中,洪学智在家书开头所说的:“因为您住址未弄清楚,故未能经常与您去信,请原谅……”

  挂号邮件的回执的落款日期是:1951.8.13,盖的是安徽立煌邮戳。这枚邮戳历史分量很重。金寨县的前身为安徽立煌县。解放军于1947年9月首次解放立煌县后更名为金寨县。1949年9月,金寨再次获得解放,可是国民党立煌县的邮戳却还在继续使用。这封回执也成为珍贵的邮品了。

  勤俭传家 律己爱人

  洪学智将军刚直不阿,却又侠骨柔肠,勤俭节约,家风朴实。他的身上有一种农民的质朴,即使桌上有一粒米,也要拿手指头粘着放到嘴里,一床毛巾被“盖”了60多年,一床鸭绒被伴随10余年,两双皮鞋穿了30载……

  1949年10月14日,洪学智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解放了广州。洪学智用自己的津贴在广州购买了一床毛巾被,他带着这床毛巾被跨过了鸭绿江、战斗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参加了南京高等军事学院的学习,这床毛巾被还陪伴洪学智度过了初任总后勤部部长和下放吉林担任农机厅厅长那些难忘的岁月。1960年代,他又把这床毛巾被送给了大儿子洪虎夫妇,后又传给孙子、孙女。20世纪90年代,洪学智的夫人张文从洪虎家把这床毛巾被取回、保管起来。一床普通的毛巾被用了60多年,就这样“盖”了三代人。

  1948年1月,时任六纵司令员的洪学智率部解放了辽阳。战场上,他缴获了国民党军官的一床鸭绒被。当时,鸭绒被的被套已经破损,平津战役结束后,张文花了20多元钱在东安市场买了一床新被套。就这样,这床鸭绒被伴随着洪学智度过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湘赣战役和广东战役,直至抗美援朝,前后用了10多年。

  洪学智在家里只穿布鞋,不穿皮鞋。为了方便参加公务活动,他就把两双皮鞋(一双黑色、一双棕色)放在小车里。遇有重要活动,他就在车里换上皮鞋,公务活动一结束,他又换上布鞋。就这样,自1977从吉林回到北京工作开始,一直到与世长辞,他只穿了两双皮鞋。

  洪学智虽身为上将,但对人很和蔼可亲,关怀战友,爱护部下,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曾救助了很多战友和部下,赢得了大家的衷心爱戴,洪学智还让战士们称他为“洪大个子”。

  他的儿子洪虎说:父亲很爱护手下的士兵。在过雪山的时候,有6个战士冻僵了,当时就有人主张就把他们埋在雪山顶上,父亲对战友们有着深厚感情,他说:这样不行,他们参加革命很不容易,不能对不住他们,雪埋不住尸体,一定要把他们抬下去,在山底下埋葬。

  在大家抬下去的过程中,他们找到一个磨房,便在磨房里头煮青稞,生起火来,竟然发现其中有一个人能活动了,缓了过来,于是大家就赶紧采取措施救人,结果6个人里头有5个都救活了。

  洪学智也注重对子女的殷切教导,常对孩子们说:人这一生很漫长,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你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的起落。现在你们处于上学这个很重要的阶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好学习,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独立生活,要能够自立。

  面对人生遭遇的曲折,洪虎看到了父亲的平静和镇定,让他感觉到父亲内心的强大力量。洪学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坚信真理,坚持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把个人利益看淡了,对职务的升降、调整都能坦然对待,身处逆境也会对革命忠心耿耿,什么时候都感到问心无愧。”

  情系乡梓 魂归故里

  洪学智将军非常关心和支持家乡金寨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曾7次回乡看望。金寨这座红色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十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可谓: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1984年秋,金寨县原县长汪光联到北京看望洪学智,告诉他县里现在有三种地方病比较严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生产发展。

  洪学智听后心情沉重地说:再穷也要把病治好,一个家有了一个病人,这家人就穷。就在汪光联返回金寨不久,总后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就来到了金寨县。很快,湖北红安、江西井冈山、赣南、山东沂蒙山等革命老区都迎来了解放军医疗队。洪学智把派医疗队到金寨作为试点,推广到所有的老区。

  金寨的李绪英是一个真实的现代“白毛女”,她在产后出现尿漏,整天裤子湿透,难以见人,便独自躲进山洞,度日如年。她的孩子已经18岁,她在山洞里也住了整整18年。

  原二医大医疗队来到李绪英的家乡,长海医院妇产科王昭梅主任把她从山里接出来,洗净身子,换上新衣服,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王主任临别那天,李绪英感激地恳求医疗队留下一顶军帽和一颗红星,军帽她要供起来,红星她要别在胸前。

  2002年5月,已经90岁高龄的洪学智回到金寨。他无限深情地说:“人到老年倍思乡啊,我这次回来沿途所见,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金寨这几年变化很大,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很高兴。”

  2006年11月20日,这位94岁高龄的军人离开了人世,骨灰安放于金寨烈士陵园,魂归故里,桑梓立碑,永照后人。

  每当走到洪学智将军给堂兄写的两封家书前时,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员余晓常总会对来自全国各地进行红色教育的青年人讲解说:“洪学智将军是从金寨县走出的开国上将,共和国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一生战功显赫,功勋卓著。将军信念坚定,历经三次磨难不改初心,是一位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节俭朴素,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定有八条铁令,任何人都不能触碰。他是金寨人民的骄傲,他的高贵品格值得我们敬仰学习。”

  在时间的烘焙下,山川和溪流其实是将我们所有人都翻到土壤以下的。翻下去,却不翻篇。革命烈士的魂灵,依旧附着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数不清的清冽之上。“两授上将垂青史,一代风范励后人。”那泛黄的家书上,仿佛看到洪学智将军还在汲取香溢满堂的墨水,写下一句句关怀,寄出一沓沓思念。

  (本文依据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资料采集而成,感谢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的支持)

原标题:一代风范励后人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