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科建设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是围绕青年学科建设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范式和核心概念四大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从立项到整个研究过程,都坚持清醒的背景意识和自觉责任意识:两大政策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的青年学科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由初创和反思阶段进入重建阶段。一是2015年7月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群团学科建设,群团工作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二是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加强青年学研究”。党和政府的重视对我国青年学科建设提出了必须大有所为的新要求,也为青年学科建设提供了必将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学者们有责任为青年学在新起点上的重建和发展作出理论贡献。
新时代青年学科建设的大方向
新时代青年学科建设的大方向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青年学科。
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的建设
所谓中国特色,是相较于西方青少年研究而言的,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学科属性等方面具有中国“个性”。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的建设,应该为促进中国青年的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为把广大青年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指导思想方面,中国特色新型青年学科建设必然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党管青年原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新的发展阶段最鲜明的理论创新和对现实最鲜明的制度回应。青年首先发展理念是党对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都积极发挥的生力军作用的理论概括,也是对联合国提倡的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的借鉴、提升和中国化表达。
在理论基础方面,新型青年学科建设研究青年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青年学领域的应用和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每位青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在多维社会关系生成过程中获得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充分、自由、协调发展,从而满足各种需要,实现自由个性,获得最大幸福。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中国特色青年发展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一价值理念将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优势。
总之,中国的青年学科应以青年积极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强调要研究青年的全面发展。而且中国语境中的青年健康成长除了包括身心、情绪、行为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政治面貌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