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大国长剑”试锋者——记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

发稿时间:2019-12-05 04:54:00 作者:郑天然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官兵组织实装操作训练。王杰/摄

  提及火箭军,不少网友喜欢用“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样霸气的评价。对于火箭军某旅发射一营的官兵来说,让这句饱含民众期待的流行语成为现实,正是他们的神圣使命。

  作为一支被中央军委授予“导弹发射先锋营”荣誉称号的部队,一营官兵是“大国长剑”的试锋者与见证人。组建22年来,该营成功发射45枚导弹,圆满完成39项重大战备演训任务,6次立功。

  荣誉众多,是压力也是动力。来到先锋营就要做先锋兵,“先锋营的兵是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我们时刻准备着用手中的‘长剑’保卫祖国安全。”一级军士长付张建道出了战友们的心声。

  1997年10月,一营组建半年多就接到检验发射某新型导弹任务。在此之前,该型导弹经历过数次试验,一营的试射将直接决定该型导弹是否列装。

  付张建记得预定发射时间是晚上八九点钟的样子,天已完全黑了,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一片荒凉。导弹战车开到指定地点,付张建和战友迅速做好了发射准备。

  火光一下映红了半边天,导弹实射时,付张建的耳边不停响起播报飞行轨迹的声音,均为“正常”。凭借平时练就的扎实本领,他们圆满完成了该旅第一发新型导弹发射任务。

  2015年1月,一营又接到一项重大任务:发射该旅组建以来的第100枚导弹。这次任务“百箭腾飞,事关重大”,又赶在一营授称10周年的节骨眼儿上,有人建议抽调“最强组合”去执行实射任务。也有人认为:“天天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不能一到关键时刻就‘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营党委决定,按照实战编组,由士官指挥长何贤达带队,组织没有实弹发射经验的号手出征。

  “真要上战场,没人会管你是不是‘最强组合’,每一个号手都应该练成‘最强组合’中的一员。”何贤达说。

  数九寒天的西北高原气温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刚下车雪粒就扑面而来,“无论穿多厚的衣服,5分钟就给冻透了”。过低的温度让装备在高原上转动灵敏度减弱,为了保持平时的操作状态,何贤达和号手们丢掉了手套徒手工作。

  克服重重困难后,第二天导弹准时发射。那一刻,声浪滚滚,百米外的何贤达甚至能感觉到雪沫掺着沙尘扑面而来,他们的操作近乎完美,导弹最终精准击中目标。这一天,该旅实现了组建以来导弹发射的“百发百中”。“成功发射导弹是每一名号手的梦想。”何贤达说。然而,这位“导弹兵王”最初并不是一名发射号手,而是一名转载号手,负责装备转载。为了能够亲手发射导弹,他开始自学导弹知识,悄悄观看发射号手的日常训练。

  以前,按下点火按钮的号手被称作“金手指”,都是由军官担任,经过苦练,何贤达成为某新型导弹部队第一个“金手指”战士。随后,他又自学起指挥长的相关知识,2012年又成为该型号导弹部队第一个担任指挥长的士官。

  在何贤达看来,这种准备是为日后到了战场上,干部不足的情况下,战士依旧能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继续作战。

  “枕着敌情睡觉、时刻准备打仗”是一营官兵的共识。2016年的一次战备拉动,下士曾巧仙想到马上要发新鞋,便将多的一双迷彩鞋寄回了家,行囊中装了双不合脚的鞋子充数。时任营长朱杰发现后说的一句话,让官兵们牢记至今:“如果战时鞋坏了需要更换,你怎么办?”

  在一营,一切都在“时刻准备着”:战备行囊打得好好的,背起就可以出发。导弹战车水满油足,随时可以出征。

  直到现在,一营官兵都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先检查装备再休息。一次高原演练,全旅出动,抵达宿营地已是中午。一营官兵顾不上安营扎寨,立即开展装备保养、故障检修、状态恢复。很快,“转换部署实施火力打击”的命令下达,一营第一个出动,最先抵达260公里外的指定地域,实施了多次火力突击。

  何贤达说,全营能够一次次“第一个出动”,是因为营队浓厚的向战氛围,“营队有底气、有本事、有担当,才能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

  为了练就过硬的“本事”与“底气”,一营官兵的日常训练标准都比大纲规定的高一档:营指挥所开设,比规定时间少5分钟;野战部署,一营仅需考核细则要求时间的四分之三;战斗发射,一营总能快速出动、精准点火。官兵们口口相传着这样一句话:“训练优秀是起步,练到极致才算数。”

  同时,一营的战士还要是“全才”。一连连长王云飞介绍,每次训练前,官兵们都会抽扑克牌,抽到什么号位就去练什么号位,不分专业。

  “一营的官兵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付张建笑着说,在一营待了22年,他也曾想过转业去干点别的,但一深入了解其他工作的内容,就觉得“受不了”。“在这里习惯了就歇不下,歇下来就觉得自己掉队了。”

  官兵们都热爱这个“受苦受累、忙忙碌碌”的集体。政治教导员乐焰辉毕业于清华大学,过去在旅机关工作,来到一营后,便一头扎进了深山,与繁华的都市断了联系。今年12月,几名在一营服役了12年的老兵就要退伍,临走前,他们把时间都留给了战位,希望能为营里多作一点贡献。

  2016年,老兵陈夫宝因调整改革退伍,临走前,他将手机号码挨个告诉战友,并留下一句话:“只要一个电话,我立即归队!这是先锋营老兵永不过期的请战书!”

  “这才是先锋营该有的样子。”今年国庆大阅兵,一营官兵驾驭新型导弹战车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看着滚滚铁流在天安门前列队经过,何贤达内心激动不已,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第一个‘百发百中’实现了,还要打第二个、第三个。”这位“时刻准备着”的先锋营老兵目光坚定地说,“我们的征程还远未结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郑天然

责任编辑:高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