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加强体育课程考核,达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能毕业。这条消息,对有些人是哀嚎的正在进行时。而“想起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我很庆幸。
军训的最后一天,偶尔表情管理失控的“凶”教官在当时新校区唯一的女生宿舍楼外,面对着一群不同色号的“黑”姑娘宣布解散。队列尖叫,群魔乱舞。当日,迷彩绿标配切换缤纷自定义,灿烂的生活啊,那时的我,错以为日后将如棒棒糖一般。
这所理工科大学新、老校区的塑胶跑道,在我就读期间均由红转蓝,新闻报道说,这叫“柏林蓝”。相较而言,一圈圈的蓝色跑道而不是一圈圈的多彩棒棒糖,更契合主旨——指向跑道的实际功能,还是忧郁的蓝色。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一个抗拒锻炼的人,被强制要求的3年体育课治理得服服帖帖。难挨,也得承受下来。
选课系统在我读书的时候,改版过一次。选上什么样的体育课几乎会给过一学期怎样的日子定调,对于“体育弱将”无疑都是玩心跳。印象中,旧系统靠速度,先到先得,如果宁缺毋滥,就得去闻风丧胆的“人体工程”——这是节完全不用抢的课,每周都会像阿甘那样沿街狂奔。新系统靠胆略,敢押多少权重,分毫之间千里之差,需要调研决策,以及机缘巧合。
因为无法心如止水随遇而安,只能化被动为主动——能选室内,绝不要室外。拒绝晒黑,尽管无用,却是最后的倔强。在当时男女7∶1的形势下,我陆续收集到了瑜伽、健美操、跆拳道……直到大三的第一学期,终于失算。比对仅存的几个选项,补选了室外排球课,实打实拍出手臂紫痧,盖下重在体验的戳。
另一方面,每学期的体测也在选课之外如约而至。实心球永远扔不远——它沉闷砸向地面,看不到弧线,看不见希望。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学校有一个神奇的设置——体能锻炼走廊(TD线)。各种关卡走一遭,就像爱吃蘑菇的马里奥,最后补充经过折算的体育分数。早晚刷TD,幸福一整天。体育课的这盘大棋,参悟不透它的奥义。对我来说,就是去应付无可奈何的事。而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必须要完成。
与锻炼、身体联系到一起的词语,包括“减肥”。增肌需要迈开腿,减脂需要管住嘴。于是划掉“增肌”,转向收藏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节食方法,并且光说不练。真正出现肉眼可见的成效,已经毕业了。种种“没想到”弯曲芜杂,委屈都足够吃饱。体重欣然下降,很佛很养生地达成过去的目标。
离开大学校园的时间足以再来一轮。寥寥几次故地重游,也非专门议程。学生卡早已作废,进不了图书馆,付不了大小食堂,刷不进宿舍。格局方正的校园换了一茬茬的情境,拆了旧的,盖了新的,与我有关,但又似乎关系不大。跟进自己那一拨的前情提要,才有下集预告。
世上本没有路,弯路要看跟谁比,直路又能平坦到哪里。先是初来乍到,接着见招拆招,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忧郁的“柏林蓝”好清新,所以,是年少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