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茜 胡宁 见习记者 焦敏龙)今天,2019世界5G大会“5G时代媒体传播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媒体和媒体研究等领域的嘉宾围绕5G技术给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5G时代的媒体解决方案。记者发现,在数位嘉宾的发言中,“数据”“融合”“视频”“MGC(机器生产内容)”等关键词被反复提及。
谁掌握数据谁就能在传播中呼风唤雨
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在发言中表示,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算法不断创新、算力急速提高,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引发新闻采集、生产、传播、呈现和反馈等多链条的深刻变化。
数位与会嘉宾都表示,“数据”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关键要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海量数据将改变新闻传播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善用数据,就能对用户市场有更加精准和清晰的洞察,对于整个内容资源也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了解。他说:“数据会成为未来社会传播当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数据会成为未来任何内容、任何服务的标准配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谁掌握了数据谁就能在传播的过程当中呼风唤雨。”
“每个传感器和摄像头都能成为新闻素材的供应者”
除了“数据”之外,“万物皆媒”也是论坛中出现的高频词汇,MGC(机器生产内容)被认为是重要的媒体发展抓手。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和李平在发言中都预测,5G技术将引领大家进入“万物皆媒”的媒体生态中。宋乐永认为,未来媒体的生产模式将从由3G、4G技术支持的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跨入5G支持的MGC(机器生产内容)模式。
“进入机器生产新闻的时代,每个传感器和摄像头都能成为新闻素材的供应者。”宋乐永说,也因此,媒体的核心能力也应进行调整,“未来我们的媒体不仅要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还要有数据整理和可视化呈现能力。”他预计:“人工智能不会完全替代记者,但记者的很多基础性工作会逐渐被机器替代。”
深度融合机不可失,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融合”的媒体发展策略也被多次重申。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认为:“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智能科技才初露端倪的关键时期,加快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机不可失。”
中国青年报社副社长杜栋梁在发言中也表示:“5G时代背景下,用新技术赋能媒体,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产量和质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媒体界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杜栋梁介绍,面对这道难题,中青报一直在探索答案。2017年,中青报“融媒小厨”开张,逐步实现了全媒体机制、流程、平台、渠道、产品和服务等一体化融合运行,使报纸采编部门转型为全媒体采编部门,中青在线发挥技术支撑和传播推广作用,创制了一系列有影响力、传播力和鲜明青年特色的精品作品。近两年来,中青报网融合,全力从“互联网+”的物理式重构转型,向“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迈进,从机制体制的初步改革向深层改革纵深发展。
杜占元认为,对媒体而言,加快推动深度融合发展是一次全新的、整体上的业务重塑、流程再造和格局重构,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战略眼光、改革思维和创新精神有序实施。
短视频是轻骑兵,中长视频将崛起
论坛上,谈及具体的5G时代热门表达方式,视频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喻国明重点分享了他对视频发展趋势的理解和预测,他认为,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视频将成为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主流的社会表达方式。
喻国明说,视频的主流化趋势在4G时代已见端倪,在设置社会议题方面,短视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他认为,短视频有其先天弱势,“它是一个文本碎片,对关键问题、复杂问题的解读,在表现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方面先天不足”,因此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长视频的崛起可以跟短视频形成很好的搭配,短视频成为轻骑兵,对注意力形成吸引,完成社会议题的设置,而中长视频对解读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
同时,喻国明还认为,相比于文字,视频对“非逻辑、非理性”信息的表达更为擅长。“在视频时代,如何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的表达,把众多参与者的能量转化成为媒介的力量和资源,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
该论坛由科技日报社和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共同主办。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房汉廷用“激动”“恐慌”“前行”等词对业内人士的本次交流进行了总结,他说,在5G时代,媒体应“让思想和技术两翼齐飞”。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