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在检查收获的白姜。
每天,26岁的安徽铜陵创业青年胡婷婷都会来到工厂,与白姜“亲密接触”。她要看看工人的生产情况,检查产品制作流程和包装、发货、库存情况,还要接待不少慕名而来参观的年轻人。
“只有和产品待在一起,我才有思路和灵感。每天都要琢磨如何拓展销售渠道,产品如何迭代,让白姜从形式、功能、种类上创新,真是操碎了心。”胡婷婷感慨道。
她的创业项目和工厂位于铜陵佘家大院村,背靠青山,四周环绕着树林、竹林,面积约200平方米。工厂设计风格文艺清新,更像是一个工作室。佘家大院村是铜陵白姜的特色产地,铜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质上乘,有“中华白姜”之美誉。北宋年间,铜陵白姜被列入朝廷贡品。其加工制作技艺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从学艺术设计的小姐姐,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姜农,胡婷婷已经习惯了农业创业的艰辛,“我们目前白姜种植面积4亩左右,每年的产量约1万斤,收购农户生姜1万斤。希望明年能翻倍。”
有困难算什么?我偏要种生姜
从小在佘家大院吃着白姜长大,胡婷婷对白姜有特殊的情感。
“大院村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特别适合生姜生长。铜陵姜农有独特的栽培、加工技艺,加工后的白姜晶莹透明、芳香四溢、脆嫩爽口。”胡婷婷介绍,姜阁保种催芽、深翻高垅栽培、空中搭棚遮阴,铜陵姜农的这三项栽培绝活都独具特色,是全世界独有的技术。
大学毕业后,胡婷婷在成都工作。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长辈们告诉胡婷婷,因为技术要求高又太苦太累,秉持古法种植生姜的人越来越少,再过10年,或许就没人会种白姜了。
据了解,铜陵白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不想让延续两千多年的白姜文化慢慢被遗忘,胡婷婷决定跟父母学习种白姜,让白姜迸发新的活力。
她觉得,长辈们销售白姜的方式传统且原始,就是直接卖掉地里长出的生姜,这无法提升铜陵白姜的附加值,也无法让消费者深刻感受白姜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8年,她正式辞去工作,返乡创业第一件事就是“拥抱”姜田。但是把身份完全转变成“农民”,胡婷婷可花费了大力气,第一次下地的她,就被锄地这个基本功给难倒了。
种生姜的锄头比一般锄头更重,女孩子一般抡不起来,婷婷使用锄头的姿势也不是特别正确。夏天天气炎热,没干一会儿,胡婷婷就累得精疲力尽,手掌也被磨出了水泡。
更大的阻碍来自村民和父母,看到在田里干活儿的婷婷,来往的人总时不时议论几句:“一个小姑娘上班上得好好的,干吗要回来种地,是不是在公司混得不好?做农业能有什么出息?”
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婷婷肩负着家人很大期望,她的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女儿要放弃高薪工作,回来做这么苦的事。“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我认定自己的创业路,就要种生姜。”胡婷婷说。
“我从长辈身上学到,做农业需要极大的耐心。每年,生姜产出只有一季,却要花全年的时间来悉心料理,同样的动作和工作流程要重复多次。”胡婷婷每天都要去姜田观察生姜生长状况,看看水分够不够,光照够不够,有没有病虫害……往往回来以后衣服上都是泥巴,夏天衣服会汗透几遍。
光有耐心和毅力还不够,玩转互联网思维
胡婷婷的父母种了一辈子生姜,凭手艺和经验吃饭。胡婷婷跟在父母后面,记录白姜种植的完整过程,详细了解需要注意的细节,梳理出相关量化数据。经过近一年的反复实践和观察,胡婷婷总算掌握了一些古法种植技术。
父母被女儿的执着所打动。他们开始传授一些宝贵经验给女儿,比如对于时令、天气的把握。
“老一辈种姜人养成了靠身体感知大自然湿度、温度变化的习惯,而我只会看天气预报。”胡婷婷介绍,父母会判断天气,在头天晚上或第二天清晨干农活儿前,就做好相关准备和预案,来决定农业生产该怎么进行、怎么实时调整,这让她受益匪浅。
2018年9月初,胡婷婷悉心照料的生姜收获了,她形容:“感觉像自己孩子的出生一样高兴!”
生姜种出来了,开拓销售渠道也是个难题。刚开始,胡婷婷到处找亲戚、朋友、同学去推荐产品,但这些力量远远不够,她需要更多渠道和新客户。
“种地靠体力,销售、推广考验脑力。只要遇到有意愿的客户,我们都会磨破了嘴皮子介绍,想方设法让他们尝一口。很多人对新兴的品牌并不感兴趣,我们就把产品免费送给他们试吃,只要有一个回头客,我们都非常开心。”胡婷婷说。
如何在同类产品中体现差异化,她摸索出来一条路子: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重构”一款农产品,让产品像一个艺术品、工艺品或者“礼物”。同时要让人充满想吃的欲望,吃了还想吃,吃完还想分享给其他人,真正打动消费者。
2018年10月,胡婷婷的老公程陵也返乡了,帮她一起创业。他结合所学新媒体制作与开发知识,为产品设计、后期运营、品牌形象出了不少点子。
平时,程陵还会剪辑、制作短视频,开发小程序,让受众增强对白姜的体验感。很多创意,夫妻俩会一起讨论、交流。尽管也有意见不一的时候,但二人经过“争吵”,会很快达成一致,“这和做艺术设计一个道理,反复打磨才能出精品。”
经过反复磨合,他们将创业品牌取名“山礼”,将产品比喻成“大自然馈赠的礼物”。“第一篇微信公号推文发出后,阅读量竟然有5000多,评论区很多留言都鼓励我们坚持下去,传播铜陵白姜文化,给我们鼓劲儿。”胡婷婷回忆。
那段时间,胡婷婷经常熬夜设计产品包装,反复修改。有趣的包装和创新的传播思路使她的创业产品脱颖而出,第一个月就获得20万元的销售额。此外,她还做电商,开淘宝店,尝试微店和小程序,让白姜产品插上互联网翅膀。
让人们在吃的同时感知传统文化
“我身边搞农业创业的青年越来越多,但大家普遍面临推广等难题。”创业3年多来,一些铜陵本地年轻人返乡,加入胡婷婷的创业团队。目前,核心团队5个人都是90后,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改变人们对于生姜的固有认知,让人们在吃的同时感知传统文化。
白姜种植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且古法种植技术要求严苛,一不小心就会让白姜染上瘟病、减产,这也是胡婷婷目前面临的另一个痛点。
“我们和姜农合作,收购生姜作为原材料,并从村里挑选制姜高手到工厂工作,带动当地就业。”胡婷婷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种植白姜,助力乡村振兴。
胡婷婷介绍,白姜的收购和加工都很有讲究。“我们的收购价是15元一斤,和市场中后期价格基本持平。还会在生姜上市前一星期,专门去姜农的田地里查看生姜生长情况,分别去拔一两棵姜,仔细观察姜的品质”。
此外,在每年秋天,生姜收获的季节,她会特地将村里50岁到75岁左右的制姜手艺人集中请到工厂,帮助制姜,确保生产质量。老制姜手艺人也很乐意前来帮忙,看到村里年轻一辈人认认真真种生姜,他们十分欣慰。
“我们的白姜只在晴天制作、加工,确保至少3个小时的阳光光照,所有的白姜都是纯人工手撕出来再装瓶腌制,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胡婷婷介绍,自己只选用原产地佘家大院的生姜,用完全的古法工艺进行手工制姜,不会添加任何添加剂,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腌制配方,这些都有别于市场上一般的白姜加工工艺。
此外,胡婷婷吸收一些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来厂里做工,从事包装等一些工作,让他们有事可做。
“未来,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生姜,让大众知道,我们年轻人也愿意且能种好生姜。”胡婷婷梦想着,自己的品牌能让铜陵白姜文化发扬光大,让白姜走出大院,走出铜陵,走向世界。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