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保护与发展、守正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如何做到平衡?第十一届文化中国论坛上,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天津市文联主席、横山书院院长陈洪教授表示:“这个世界总是在变动不羁之中,变动中永远有相反的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主体,无论是成长、生活、事业,乃至认识这个蓝色星球,认识宇宙,一个思维方法就是把握变动的、带有相反要素的平衡——动态平衡,这就是《周易》的智慧。”《周易与人生智慧》本是陈洪准备在论坛上作的主题讲座的题目,但作为主办方,他仅用短短几句话概括他的演讲精髓,把宝贵的时间留给了重量级的嘉宾们。而“平衡”这个词,成了此次文化中国论坛仅次于人文与科学的高频词,被各位嘉宾提及。
10月19日,第十一届文化中国论坛在上海新东苑·快乐家园举行。本届论坛以“遇见未来——以人文与科学视域为中心”为主题,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横山书院联合主办,北京横山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慧音文化公益专项基金、上海新东苑公益基金会共同承办。
和往届论坛一样,本届论坛又是一场精神的盛宴。不同的是,此次演讲嘉宾和听众中,科学家的比重超出以往。据快乐家园的负责人陈星言透露,当天论坛现场在座的共有4位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总设计师江欢成,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原书记、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凡一,法国作家杰罗姆·克莱蒙分别展开主题讲座。
“人文是什么?是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陈洪说,在遇见未来的时候,“科技和人文两个角度非常重要”。王国平在论坛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对中国所有的城市来说,都要研究人文和科学相融这个大主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人文跟不上的话,会变成一场灾难。”王国平认为,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研究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
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在本届文化中国论坛上,王国平在主题讲座《打造长江文化带,推进城市新发展》中,讲到了当年杭州老城区改造时,如何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了一条动态平衡的路。“杭州坚持‘保老城、建新城’的方针,就是在旧城保护与新城建设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了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双赢’”。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也需要取得平衡。李焯芬院士在主题讲座《科学视野·人文关怀》中提到,上世纪70年代,历史学家汤因比预测,21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突飞猛进,物质文明越来越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纷争冲突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如果要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就需要科学与人文并重”。
“人类对生命的挑战既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也是一个文化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要看其是否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做贡献。”曾凡一说。1978年,首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这是个非常有想象力的创造”。对此,有人说是个革命性的进步,但同时有很多人说这有伦理问题。“现在,全球有几百万个试管婴儿。即便如此,其仍然需要很多临床试验验证。但并不是因为怕就不去做,这样是不能前进的。所有科学的发明既要有人敢去做,又要有伦理的保护和制约。”在题为《科学与文化的交织——新一代制药艺术》的主题讲座中,曾凡一介绍了她及团队正在进行的乳腺生物反应器制药技术的研究进展。这是一项以克隆牛、克隆羊的乳腺为生物反应器,为血友病患者提供基因药物的研究。“她很勇敢。”曾凡一的母亲黄淑帧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说。
正如文化中国论坛的历届“义工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不一定是明确的,但人群当中一定要有一些人相信这个世界会更好,尤其是要为了世界变得更好去做一些什么。我相信,文化中国论坛就是在做这件事。”“把视野打开,你就变大了”。
文化中国讲坛由北京横山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社等机构先后联合主办,自2013年4月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已故藏学大家王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方立天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钱逊教授都曾积极参与其中。多年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终身教授叶嘉莹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陈鼓应等诸多名师大家都曾登上过文化中国的讲坛。
陈洪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文化盛衰匹夫有责,各位的参与是文化中国讲坛前进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