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千百年犹未老,归来人世间正青春。欢迎收听由中国青年报、酷我音乐、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出品的音频节目《国宝的奇妙之旅》。
大家好,我是郭俊辰。今天我将化身为青釉提梁倒注提壶,八大名窑之一出品,有着“三王”壶之称的他,一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述吧。
国宝档案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我国古代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耀州窑”出品, 1968 年在陕西彬县被发现。倒注壶高18.3厘米,壶身呈圆形,腹径14.3厘米。此壶通体施青绿釉,莹润淡雅,结构奇巧。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
若你对青瓷略有耳闻,想必听说过我——“青釉提梁倒注瓷壶”。如果你只是无意中步入这里,估计也挺难忽略我的:你看,我高 18.3 厘米,壶体浑圆饱满,整体造型如一枚陕西地区常见的嘉果柿子。
在同类壶中,我的身材不算高挑,但胜在质地莹润透明,即使壶身较圆,重心低,整体依然轻盈雅致。而青瓷行家,一眼看见我这身橄榄绿色的外衣,便知道我很有可能出自我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的“耀州窑”。
01
来,你再走近一点,看看我身上的装饰和纹样:
我的壶口处装饰着一圈柿子蒂纹样,寄托着“事事如意”“事事平安”的寓意和祝福;我的把手上雕有一只俯卧着的凤凰,微仰着头,仿佛要展翅飞走;我的壶嘴是一只侧身躺着的狮子,仰头张嘴;哟,你凑近一点看,大狮子怀里还有一只小狮子,小家伙依偎在妈妈身上喝奶呢。
不得不佩服制造我那匠人的奇思妙想,若仅有大狮子,对于日常用品而言,不免过于严肃,但添上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狮子,便给我注入了舐犊情深的百般温柔;
再看我壶身这一圈缠枝牡丹,线条恣意洒脱,虽然纹路立体,布满壶身,却丝毫没有繁冗杂乱之感。
在我小小的身躯上,汇集了狮子、凤凰、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都是皇家贵族才能用的纹饰。人们也给我取了个外号,叫“三王壶”,而抛开古时的等级地位,吉祥,安稳,富贵,我又何尝不是寄托着尘世中人们那最质朴无华的愿望呢?
02
即便细细看过我的外形,或许你仍猜不到我内里的玄机呢。这里,我就先卖个关子,让讲解员讲个故事:
话说那是1968年某日,在陕西彬县,天刚蒙蒙亮,有位村民伯伯来到城墙边上的工地,挖泥取土,干起活来。不多时,他挖出来了一个圆壶,往日从城墙周围挖出来的破瓦残罐也不少,伯伯不以为意,先放一边,等干完活了,就抱着披泥带土的圆壶回了家。
哪知呢,他在家鼓捣了半天,怎么也打不开这圆壶,原来啊,这壶盖居然是跟壶身是连成一体的!伯伯不禁心生疑问:“难道是民间传说中的魔壶?”于是,他找到了博物馆的专家,专家一看,就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这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倒注壶!
03
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博物馆的老师轻轻把我提起来,你再仔细看看:我的壶底中心是不是有个梅花形状的小孔?这就是我的注水口。
在我的内部,有根和壶身差不多高的导管,注水时,把我倒过来拿着,水沿着导管注入壶中,等壶嘴溢出水来,就意味着已经倒满了,把我正过来后,内部导管起到了分割作用,水也不会漏出。
你也许会觉得我不大常见,但我的“兄弟壶”——人称“九曲鸳鸯壶”是不是很耳熟?传说中,“鸳鸯壶”是楚国贵族郑袖为了方便喝药而精心设计的,壶身和壶嘴都装有隔断,一边装药一边装酒,触动瓶身机关,就能在旁人不觉时倒出截然不同的液体。
这种壶现实中不常见,但据讲解员说,在武侠小说和民间传说里,可是能经常让对手毫无防备地喝下毒药的“秘密凶器”哦。
04
别担心,跟传说中的“兄弟壶”相比,我光明磊落得多。虽然我内部也有“隔断”,但这隔断最重要的功能是把水注进壶里,壶盖和壶身连为一体还便于携带,不会洒得到处都是,这样一想,我是不是更加实用又精妙呢?
我内部奇巧的结构,不是一等一的工匠也造不出来。在我国古代,最好的工匠当然是在专门为皇亲国戚设置的“官窑”里。
“咦,不对呀,陶瓷我也了解一点,都说南青北白,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你一个青瓷壶,在北方出土,还是官窑,这太蹊跷了吧?”
哈哈,博物馆的观众,果然都见多识广,有两下子。可是,我可没骗人,请您跟着我,去我的家乡看看吧。
黄堡陈炉星月逝,华光青釉熠辉生
话说,“青瓷”在我们那个时代特别流行,也是有原因的。
当时我们有位皇帝叫赵佶——你们叫宋徽宗。据说有天夜里,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里大雨过后,远处天空云团隙缝里,透出一抹神秘的天青色,醒来后,他写了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又拿着这首诗,找来当时的工匠,要求烧制出跟诗里形容的那般颜色的瓷器。
不得不说,作为皇帝,赵佶的业务能力为后人诟病,但在历朝历代皇帝中,他若说自己的艺术品味位居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
这位追求极致美、至情至性的艺术家,为宋瓷确立了“美”的标准,青瓷之美,在他的高标准要求下,成为“美”的一种永恒典范,也渗透了中国的文化内核,立于人类审美的最高峰。怪不得后世有人说,宋瓷是“贯通古今东西,人类所能得到的最美的器物”。
01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穿越到我生活的年代——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你来到耀州——也就是今天的铜川黄堡镇。
你来时正是深夜,想象中,千年前的黑夜应是伸手不见五指的一片,只有微弱的星光灯火,但你错了,这里全城的烟火灼灼不息,点亮了天空,如不夜之城;如果你站得高,也许还能看见数不清的陶坊,沿着漆河两岸密密麻麻分布,一直绵延十数里。
这时候,如你走进烧陶人家,能见到家家户户必备的“马蹄窑”,它体积小,容纳的陶坯不多,却烧得更加均衡。也许你还会发现陶窑旁边堆放着煤炭,看着平常,但据讲解员说,这不仅在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耀州窑”也是用煤炭作燃料的先驱呐。
02
也欢迎你走进我们的工坊,来到“耀州瓷”的“秀场”,来到“刻花”匠人间,见识一下江湖上人称“刀刀见泥”的绝活。
说简单了,“刻花”也就是刻出轮廓,用刀剔掉多余的泥,让纹路凸起如立体浮雕。说起来容易,但却讲究“巧劲”。你看,这一位位匠人,拿刀如拿笔,专心致志地“创作”着,刀法要流畅,也要刚劲,才能保证线条简洁明快,才能显现“耀州窑”的纹路洒脱中不失细腻的特点。
最后,就是最难拿捏的烧制。到底有多难?
传说中,我们的工匠烧了千百窑,始终得不到恰好的“青”色,眼看工期将到,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窑工家有位美丽善良的姑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拯救一家老小,纵身烈火熊熊的窑中,以身祭窑,这才烧出了温润如玉的青瓷。
如果有人把这传说当真,大概会被匠人们笑话,因为,“釉彩”要薄厚相宜,温度要高低正好,怎么可能凭一人之力一蹴而就?还不是全靠代代“匠人”长年累月地观察、摸索、总结,才锻炼出来一双“火眼金睛”!
03
是呀,跟我一起进入窑中的兄弟姐妹,不论之前坯体如何匀称,雕刻得如何精致,两轮烧制下来,出来一两个成品,已让人们欣喜不已。
像我这样出类拔萃的产品,被人们小心翼翼地捧着,附近的邻居、几里之外的同僚,听闻有个绝色青釉壶烧成,也纷纷上门要求观摩欣赏。而我这时候,又何止是一件器物呢?分明是匠人们的心血,是他们千辛万苦产下的孩儿。
我的兄弟姐妹们,不但受到上自皇室贵族、下至市井百姓的喜爱欢迎,据讲解员说,还远销海外,是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
他说,朝鲜半岛、日本,埃及、坦桑尼亚、阿拉伯,广阔地区均有耀州青瓷的身影,虽然我没出过远门,但也能想象到,他们经历重重辗转,从家里到长安,运至东南沿海的港口,再沿海上丝绸之路东渡日本,西行西亚,南下东非的壮阔旅程,成为一张名副其实的“中国名片”,为世界所知。
而我也很幸运,千年守护着那漆水河畔、灯火通明的十里窑场,跟虽然处于底层,但却用自己粗糙的大手和朴素的生活经验创造了我的“匠人”们朝夕相处。
因为有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才让我的出生和存在带着耀眼的光环,让平凡的泥土升华为传承千年的艺术杰作,让地处北方的耀州窑在青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匠心”二字穿越千年,依然掷地有声。
而我,多么幸运成为他们的代言物,让每位来这里的观众,都会将这首赞美的诗歌记在心上:
千年遗址幸欣逢,十里窑坊举夜明。黄堡陈炉星月逝,华光青釉熠辉生。
出品人:张 坤 李 迪
总 顾 问:毛 浩 赵 倩
总 监 制:强 跃 吴湘韩
总 制 片:闵 捷 付豪杰
监 制:呼 啸 王俊秀
策 划 人:丁汪敏 郭俊堃
编 导:张曼玉 席 奇
统 筹:李雪静
宣 发:张浩祯
嘉 宾:郭俊辰
音 频:《国宝的奇妙之旅》节目组
供 图:《国宝的奇妙之旅》节目组
特别鸣谢: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