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颖/制图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的开头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如果将这个句式套用在钱海军等志愿者与西藏这片土地上,那就是:志愿者们离开了,有再见面的时候。
时隔一年之后,钱海军又带着志愿者二度进藏。他们此行,将继续前一年所做的事情。如果说前一年去西藏是一次试验性的尝试,那么二度进藏他们想让“千户万灯”项目在当地全面铺开,此外,为仁布县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他们心中所记挂的。
这次他们最先去的地方是学校——仁布县康雄乡中心小学。在学校里,他们主要做了两件事情:第一,借学校的场地,为康雄乡12个村的乡村电工开设培训班;第二,利用从慈溪带去的四套电力教具,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活泼的电力知识科普课。
在仁布县,乡村电工相当稀缺,加之缺少专业培训,他们的操作并不十分规范。而电的安全性是不容轻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乡村电工培训班”也可视为志愿者送给藏族同胞的第一份礼物。在授课过程中,志愿者胡群丰按照《中央财政支持千户万灯公益项目培训》的标准,反复强调施工工艺的规范性,并以文字、图片、视频、PPT相结合的方式,就实际操作中经常碰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电工培训班结束才5分钟,“星星点灯”大课堂又开始了。
上课铃响后,35名三至五年级的藏族孩子端端正正坐在课桌前,听讲台上的志愿者讲解电力安全知识。这是一堂有趣的课,课程的推进如一幅美丽的画轴徐徐展开。随着讲课的不断深入,原本腼腆拘谨的孩子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课堂气氛慢慢地活跃起来。
志愿者通过漫画、动画片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电力知识融入“阿拉丁神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故事,以每个学龄儿童都能听得懂的浅显语言把安全用电相关的知识灌输给孩子们,并邀请孩子们一起近距离体验手摇发电机、静电球等仪器,使他们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这些电力教具对孩子们来说仿佛有魔力一样,把他们的注意力全都吸引了来。听完讲课,又亲自体验了一把实验教具,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不住地表示:“太神奇了!”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独孩子们觉得新奇,连年轻的教师普布扎西也大呼开了眼界,他说这么有趣的电力安全知识科普课自他入职康雄乡中心小学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回头一定把这些教具用好,让全校345位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这些教具学习到电力知识。
孩子们从志愿者手中接过羽绒衣、鞋子、糖果等礼物,也接过了《电力王国环游记》等学习手册,只是略略翻看几眼,他们就爱不释手了。三年级的拉增将册子上的用电安全注意事项牢记在心,表示回去也要说给爸爸妈妈听。另有一些孩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与遥远的城市那头那些素未谋面的好心人进行了电话连线。他们不惯于表达,只敢怯怯地说上一句“谢谢”,但所有人都听得出这两个字里所包含的深情和真诚。
“国旗国旗,红红的哩,五颗金星,黄黄的哩……”操场上,孩子们围坐在志愿者身边,唱起了《国旗红红的哩》。嘹亮歌声唱响校园,这一刻,志愿者和孩子的距离是那么近,心也是那么近。
志愿者此行的重头戏还是“千户万灯”。即使已经来过一次,再次跋涉时,仁布的路还是让钱海军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出门服务志愿者都要坐车走很远的盘山公路,山路崎岖而颠簸,能把一个过目不忘的人颠到不知道自己是出来干嘛的。可即便如此,志愿者也没忘了使命,更没有退缩。
与平原地区不同,高原的阳光仿佛离人更近一些,也比其他地方更热。这些光和热如同高反一样,增加了志愿者的负担。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到夜幕降临时才回来,高强度的工作让志愿者疲惫不堪,需要时不时去住所附近的卫生院里吸一会氧气,才有力气准备第二天用的材料,待忙完通常已是半夜。
多吉的家在山坳里,方圆十数里总共只有两户人家。多吉家离盘山公路能到的地方垂直距离也不过200米。然而这200米中间隔着一个峡谷,汽车开不进去,必须沿着高高低低的山路走上约20分钟才能抵达。强烈的高反,难行的山,猛烈的日头,考验着志愿者的意志和斗志。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徒步穿越峡谷便是一种剧烈运动,更不消说带着物资负重前行了。幸运的是,盘山公路与峡谷对岸之间连着一条人工索道。两名志愿者留在索道的这端,其余人下到坡底,穿越峡谷去对岸接应。待两边人员就绪后,大件物资便顺着索道滑向峡谷的另一端。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室内照明线路整改所需的材料被运输到多吉家中。这座房子从室外看,宽敞明亮,十分大气,但是当一行人进到屋中时,发现用电隐患比之前想象的还要严重。由于用电知识的缺乏,屋里线路开关凌乱不堪,部分电线裸露在外面,在屋中穿来穿去,接头处套着一个纸袋子,有的开关竟溢出油来了,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潜藏的危险。
志愿者见状,叹了口气,随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整改。排管、布线、安装开关和电灯,经过足足4个小时的努力,原先七零八落、毫无秩序的电线都被整齐地放入了线管之中,志愿者还为多吉装上了漏电保护器,并手把手教会他正确的使用方法。
当房间里的灯亮起时,多吉一家人的心也跟着被点亮了。多吉说:“我家这么偏僻,路又这么难走,我以为没有人会想到我们,没想到你们却来了。”这时,他的母亲和妻子端来酥油茶与甜茶,并拿出一小箩自家产的鸡蛋,让志愿者一定尝尝。因为不会说汉语,她们将东西递到志愿者面前,志愿者不吃,她们便不放下。
放眼整个仁布县,发生在多吉家的故事仍具有特殊意义,因为随着多吉家整改完毕,整个则拉村室内照明线路需要整改的25户人家算是全部竣工了。
在仁布的那些天,他们坐着车在海拔4000米与6000米之间穿行,将安全送入藏族同胞家中。志愿者们忽然发现,自己无论到了哪里,周围的孩子都会投来好奇但不失友好的目光,仿佛看到了早晨升起的太阳,不由得心里一暖。因为这暖,不管改造的难度多大,他们也能画图布局,破解难题。
离开前的最后一天,他们去了然巴乡的普热村。每年七八月份是放牧的黄金季节,村里的成年男子会赶着牛羊去几千米甚至几万米远的草场放牧,那里没有人烟,更没有通电,而钱海军他们送来的便携式太阳能移动电源和太阳能充电装置,可以让这些远离村镇的游牧民与家人保持联系。
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给需要关怀的人以关怀。这就是像钱海军这样的志愿者了不起的地方。多年以后,也许没有人再记得当初是谁消除了家中的用电隐患,但会记得这群身穿红马甲的人所带来的改变。
旺堆次仁会记得,因为村子离县城距离比较远,出门一趟不容易,常要一次性采购很多食物回来,没有改造前,最害怕冰箱突然没电,但改造之后,有了充足的电能供应,再也没有了这样的顾虑。
南珍也会记得,以前同时使用的电器一多家里经常跳闸,而那些“红马甲”来过之后再也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旦真群边也会记得,早前出门放牧,最怕手机没电报不了平安,但是有了志愿者送来的太阳能移动电源和多功能自发电灯,从此告别了“失联”,还可以听收音机、聊微信,那个水草丰茂处临时搭建的帐篷,变成了“家”一样的温暖存在。
从西藏回来之后,钱海军与西藏、与西藏孩子的缘分并没有结束,因为彼此间还有一个看海的承诺。钱海军答应过孩子们,等暑假到来时,一定要让他们坐飞机、坐高铁,来浙江宁波看看大海。
回到慈溪,钱海军没有忘记与孩子们之间的约定。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连同当地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一同发起了“藏娃寻海,浙里有家”活动。白天,由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志愿者家庭的孩子和藏族小朋友一同参加“千峰翠色,秘色瓷都”“藏书名楼,访古天一”“追梦大海,为爱起航” “玩转科技,智创未来”等系列活动;晚上,则由相应的结对家庭把藏族孩子带回家中同吃共住,通过一个星期的朝夕相处,让两地的孩子互通友情,收获一份特殊的“成长纪念”。
初步的设想有了,接下来就是招募结对家庭的相关事宜了。
“藏娃寻海”的消息在微信群里一经传播,报名的人有很多,经过一番遴选,最终确定了翁锡安、任雪辉等7户有同龄孩童的家庭。
离藏族孩子的暑期还有些时日,志愿者一边翘首以待,一边做着相应的准备工作。他们为每位孩子准备了一个爱心背包,背包里放着两套全新的夏季休闲装,一顶防晒帽,一个保温杯,一副彩笔,一件雨衣,一个可书写亦可涂鸦的手札本,还有若干纸巾和小零食。考虑到藏娃初到江南,不适应这里的天气,有可能会中暑,他们除了准备常用的药品,还聘请了慈溪市人民医院的全科医生胡梦桑作为志愿者随行,负责团队的医卫护理。孩子们出门在外,安全也是重中之重。志愿者人手不够,胡群丰的妻子宁可被单位扣钱,也要请假过来帮忙。
2017年7月29日,旦增坚参、拉巴吉拉、次旺土旦、索朗曲珍、扎西旺杰、普珍、白珍七人在仁布县教育局的白玛德吉老师带领下,坐飞机抵达了萧山国际机场。
第二天,志愿者、结对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与西藏来的客人齐聚慈溪市供电公司的企业文化展厅,举行了简单而不简陋的欢迎仪式。相较而言,下午的活动则要有意思得多。随着开往上林湖越窑青瓷博物馆的大巴车启动,属于藏娃们的观光圆梦之旅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