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为孩子积攒“社交货币”狂报兴趣班好使吗?

发稿时间:2019-10-18 15:13:00 来源:未来网 中国青年网

  还有人期待把上述资本当做跨进更高社会阶层的敲门砖。学一技之长,比如小提琴、击剑、马术、保龄球等,提升自己的社交筹码和价值,便于更快更好地融入有共同爱好的圈子。

  未来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 李盈盈)为了替孩子积累更多的“社交货币”,有些家长把兴趣班当成对孩子的投资,选择一大堆兴趣班,“不打算让他走专业发展路线,只是想参加竞赛、考级,多几个证书。”

  还有人期待把上述资本当做跨进更高社会阶层的敲门砖。学一技之长,比如小提琴、击剑、马术、保龄球等,提升自己的社交筹码和价值,便于更快更好地融入有共同爱好的圈子。

  然而,家长把兴趣班当作赚取社交货币的途径,让孩子在兴趣班里学到的技能多年后还好使吗?

小朋友们在青年奥林匹克公园内体验击剑运动。 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从纯粹到功利 一念之差

  当下,在身边的孩子纷纷报各种兴趣班时,如果自己的孩子愿意学绘画、音乐、舞蹈,家长会竭尽所能给予支持。

  可是,一旦家长把兴趣班当成对孩子未来的投资,走着走着,发展轨道就跑偏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洪明接受未来网(教育公众号ID:newsk618)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是目的性动物,有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琴棋书画技能,提高审美能力,这种动机符合兴趣班的第一属性,是正当的、纯正的,值得提倡。

  但是,有些家长的动机并非很纯粹。比如,有家长希望孩子发展某种兴趣,增加技能,只是为了提高孩子今后的竞争优势,或者扩大交往圈子,这是兴趣班衍生出来的第二属性。

  洪明强调,“从教育的角度,给孩子报班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为第一目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校长崔建梅告诉未来网记者,作为家长,应让兴趣成为孩子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孩子创造体验的机会,积累精神财富。但是,“对于兴趣班,一定要定位于兴趣、体验、感知,有助于未来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圈。”

  在洪明看来,目前,大家争论的问题聚焦于家长是否扭曲了兴趣班的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颠倒了兴趣班的本质功能和附加功能。

  事实上,在满足第一属性需求的情况下,兴趣班学习客观上的确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竞争能力。洪明认为,“关键在于家长给孩子报班时,哪个是第一动机,哪个是第二动机。一念之差,会导致错误的培养方向。”洪明如是说。

  功利兴趣班是否会拉开阶层分化?

  未来网(教育公众号ID:newsk618)记者从很多家长那里了解到,当下,一些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考级,考证,的确不是打算让孩子走专业发展路线,多数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不仅为简历增光添彩,助力升学,还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圈子,甚至结交更高阶层的人。

  有家长反对把此类培养贴上“功利教育”的标签。也有人担心,长此以往,这种“功利教育”的客观后果是人为地拉开阶层。

  深圳市的贺先生认为,这类现象是社会竞争的产物,就算没有兴趣班,也会有其他形式,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这类兴趣的发展会拉开阶层。”

  北京家长王芳则认为,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让他们考级,参加竞赛是家长培养子女的善意,但是,有几种情况会跑偏:一是不考虑家庭收入等实际情况,盲目跟风报班;二是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孩子是否有兴趣,是否有天赋;三是不恰当的功利心,比如为了圈子。

  据家长介绍,兴趣班招生时,有些机构工作人员会承诺孩子进知名艺术社团,还可以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不仅能结交业内名师,还有望取得获奖证书,并为自己的履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提升申请国外留学的资本。

  不可否认,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兴趣培养,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贺先生认为,如果父母的这种投资转换为社交成本,会形成新的“拼爹”形式。

  功利教育被批“短视行为”

  近几年,在投资孩子就是投资未来观念的驱使下,教育投资成为一个家庭除房子之外的最大投资,大到学校选择,小到报兴趣班,多数家长都是大手笔。

  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太小时,看不出兴趣特长,于是采取广泛撒网,重点培养的报班办法。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艳琴告诉未来网(教育公众号ID:newsk618)记者,不少家长盲目跟风报各种兴趣班,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借助兴趣融入某种圈子的想法不仅功利,而且违背孩子的真实意愿。

  有人却表示,这种功利教育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但是,在家长王芳看来,很少有人能准确预知若干年后的未来社会如何发展,“功利教育是立足当下,妄测未来需要的行为,是跑偏了的教育。”所以,“功利教育不仅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反而提早框定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潜能,是‘短视’行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意见也不谋而合。他说,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会发生巨大变化,孩子的生活环境与父母如今所处的时代差别很大,父母借助兴趣班投资孩子的未来,积累社交货币的愿望不一定能实现。

  在储朝晖看来,首先,自主游戏能更全面地展示孩子的水平,提升其能力、素质,不一定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如果父母违背孩子的意愿报了很多兴趣班,当孩子在兴趣班表现不好时,会被边缘化,甚至导致孩子变得不自信。

  其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不能交到朋友,交到什么朋友,更多地取决于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交往,是孩子个性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结交。

  再次,孩子在自然状态下,心理负担最轻,发展的效果也更好。如果功利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负重成长,其个性会受影响,即便当下表现看似优秀,也会在未来的人生中留下后遗症。

  崔建梅认为,功利行为表面上看似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却对孩子的成长危害极大。因为任何兴趣爱好的习惯都是持久性的,过于功利,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久而久之,影响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持久力、毅力和抗挫力。她建议家长“不勉强孩子,不功利报班。”

原标题:为孩子积攒“社交货币”狂报兴趣班好使吗?
责任编辑:hz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