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青坡参加小语种培训期间进行体能训练。
柯青坡参加小语种培训。均为作者供图
人生的那一条道路,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的?
在上大学之前,我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自己会穿上军装;二是没想到自己会当兵再考军校直到现在任职,军装已经穿了七年,并且今后还要穿很久;三是没想到高中满分150分的卷子考分很少突破三位数的我,有一天也会偶有文章发于报刊。
我们不拒绝努力和尝试,就会上路。既然上路了便不妨一直走下去,即便有时难免会感到山重水复,但也没准会遭遇柳暗花明。
学英雄
上大学之前,我自己对部队不甚了解,却阴差阳错地当了兵。现在想来多半有受电视剧《血色浪漫》的影响,感觉里面的钟跃民贼帅,生活特潇洒,宁伟非常爷们,吴满敦无比重感情……后来再加上高中同桌说起来他准备去当兵了。我们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玩,便产生了一起去当兵的念头。
可谁知道同桌因为爸妈不同意他去而作罢,而我却一个人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任由雪花模糊视线,一刻不停、头也不回地登上了火车,向北、向北再向北,奔向了祖国的极寒之地。
2012年,我从河南工业大学参军入伍来到了董存瑞生前所在的部队。在部队学的第一首军歌就是旅歌《代代高呼董存瑞》,背的第一个应知应会就是董存瑞生平。那时的我还不完全理解董存瑞精神的真正含义,亦没有把英雄的精神入脑入心。
新兵训练,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如同匕首一般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里,走队列顺拐,学军体拳班长屡教不会,拉紧急集合动作缓慢的我,总是最后一个出去……新兵连白红碧排长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你还大学生士兵呢,我看你连初中生都赶不上!
王长江班长看到失落的我,从自己的行李箱中拿出珍藏已久的优秀士兵奖章,告诉我,曾经他也是一个训练“吊车尾”的后进兵,但是他一想到董存瑞在战场上毅然决然举起炸药包的场景,那些抵不过生死的苦痛便瞬间烟消云散了。训练遇到困难他就加班加点练,最终靠着磨坏了几套迷彩服的坚持,训练成绩突飞猛进,最终被评为优秀士兵。
班长饱含深情的诉说,目光坚定的激励,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拉练训练,跑到精疲力尽的时候,王长江班长让我和他一起把《代代高呼董存瑞》用最大力气吼出来。就这样我边跑边吼,身体随着脚步起伏振动着,心灵也在这声嘶力竭的合唱中震撼着。
那一刻,我仿佛就像醍醐灌顶一般。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演习演练、抗洪抢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遭遇多大的困难,一想起董存瑞我们身上就有了使不完的劲。每次晚点名前,连长在队伍前呼点老班长董存瑞的名字,我们用尽全身力气答“到!”的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已经化作万千个董存瑞。
这样的日子,简单而又充实。虽然忙得一年都没法完整地把一本《史记》看完,但我有那么一些战友,陪伴了青春,一起吃苦受累、卧冰趴雪。在我那还不成熟的日子里,是他们有意无意地教会了我成长。
那些紧急集合,别人都下去了,我还没有打好行囊的急促;那些疲惫,半夜的一双“黑手”,无情地把我拉出美梦去站岗;那次野外驻训跟着战友一起挖的掩体,大家一起吃那些自己做的半生不熟的饭,都连同那些永远跑不完的五公里、开饭前唱起的歌声,向我宣告这样的生活不可多得,即使再苦再累也要无比珍视。于是,我决定备战军考,长期服役。
学写作
高中时学的理科,大学学的工科,语文成绩一直靠后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用文字去表达自己。
入伍后,单位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坚持读半个小时《解放军报》和《前进报》,这无形中为我在心中埋下一颗写作的种子。在读报中我不仅提高了对部队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萌生了有朝一日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冲动。
我开始每天坚持写日记。虽然,日记多半是断断续续,其中不免有碎碎淡淡的抱怨和不满,但更多的还是对战友的感激、对自己的鼓励和对进步的渴望。翻开纸张逐渐泛黄的日记,过往的点点滴滴,瞬间浮现在眼前。由于自己的文字功底较差,所有的情绪都是片段的,只是过去记忆的冰山一角。
进入军校之后,我内心想要表达的欲望越发变得强烈。大学语文课堂上,看着战友们用流畅的文字完成教员布置的周记,我由衷地羡慕,每次听到教员表扬他们的周记时,我总是自惭形秽。
“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这个被我们学员问了无数次的问题,在语文教员一句“多写多看”的重复回答中,我渐渐变得深信不疑。
“多写多看。”这句看似简单而又朴素的答案,实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诀窍”,渐渐地,我开始看各种书,历史、哲学、文学、军事……路遥、海子、三毛、沈从文、萧红、余华……后来发现自己虽然读了,但还是走马观花,便准备了一本笔记本,边读边记,给自己的阅读留点“痕迹”。一方面积累好词好句,一方面把思考和感悟写下来,及时进行总结,基本上保证一周一本书。在军校的一年中,我在不断的阅读思考感悟中,一点点强化着自己的写作能力。
大一下学期,我写的诗歌被评为院报年度十佳稿件,并且那个学期有将近30篇稿件被原《全军政工网》军旅文学频道采用,这让我一下子成为了学员队里“知名”的文艺小青年,也是从那时起我的写作信心爆满。现在看来,当时的文字,多半还是很幼稚的,但还是点燃了我写作的热情和冲动,让今天的我依然无比怀念和感动。
静下心
一边是白天学习训练马不停蹄,一边是晚上加班加点、点灯熬油撰写稿件忙到深夜。本想着能够将学习训练和文学创作兼顾,却没想到,在一封封稿件投出石沉大海之后,课程考试也很快亮起红灯。
有战友对我说:“青坡呀,你写稿子没有错,但是天天熬夜,结果稿子是写好了,等你挂科了挂多了,学位证都没了,当学员可不该这样呀。”战友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般把我从幻想拉回了现实,我想起了军旅作家裘山山,她不仅能写作而且从小各种“杂活”都会干,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她工作干得好,才能更加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是一名军校学员,难道我不应该把学习训练当做主业么?经过反思,我决定沉下心来先把手头的工作干好,再去尝试业余文学创作。没想到由于学习训练更加认真,不仅学习和训练成绩明显提升,对生活的感悟也明显加深,随后很快有稿子在省级杂志上被编发。那一刻,我才知道,我写的稿件不是说我的文字功底有多好,只是因为我了解部队生活,把大家的精神面貌和战友情谊转述给读者罢了。
回头再翻翻自己过去写的那些稿件,内心更多的是羞愧,羞愧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写作最本真的意义。我以我笔写我心。我引以为豪发表过的那些散文是不是每一篇都有真情实感?发表过的那些短篇小说是不是都精心构思过?是不是每篇都实现了对自己的突破?我想了很久,却都很难对自己有个满意的答复。在那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是浮躁的、是肤浅的。随随便便赶写出来的稿子,即便登上了版面,也是对编辑老师和读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理想的一种亵渎。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突然明白了,其实对作品审核的第一关,不是编辑而是自己。只有自己努力了,拼尽全力了,实现了对自己的突破,等到再次回望时才不会感到空虚茫然和手足无措。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原本就是一本需要终身去学习的无字大书。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首先就要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生活并且思考总结生活,绝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怨天尤人,也不能割裂创作与生活的联系,搞闭门造车。
我将目光聚焦在部队生活,先后写出的《不苟言笑老班长》、《拉法山的回忆》等稿件陆续被《解放军报》和《人民陆军》报等媒体刊发。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去边防部队,单位坐落在“犬吠惊三疆,鸡鸣闻三国”的东方第一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无形地强化了我们的国土意识和边防军人的使命担当。通过关注身边的战友,发现军营的故事,我仍在坚持用笔反映部队的生活。我陆续收到刊发我记录边防生活的样报,虽然稿件篇幅不大,但却是我加班加点、用心一笔一笔写下来的生活训练经历。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我感受到了一种回归,仿佛又回到了军校期间熬夜写稿子的青葱日子,回到了暑期曾经在北京地下室里蜗居学习的日子,也让我进一步坚定了文学创作的信心。
今年7月,我利用休假时间,随《中国青年作家报》融媒采访小组,参与“壮丽70年·红色传承”主题报道活动。采访的过程,同样是受教育的过程。
采访军旅作家张国领老师,我加深了对军人使命责任的认识,读懂了他那种对当下和平的一种焦虑,明白了他笔下那些军营老物件,风纪扣、红腰带等都是一名老兵对军队和人民的深爱,对军人责任和使命的清醒。也明白了,作为一名青年写作者,每次下笔都要饱含着一种激情,饱含着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使命责任的不懈追求,如此才不负写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