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行动准则。据考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如果要问,中国共产党使用最多的“语汇”是哪个词?无疑,“人民”一词当排在首位——两字千钧,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
在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中凸显“为了谁”的价值目标
1956年,基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尽管后来在这一矛盾的执行层面有所偏移(一度定位不准),但总体来说,新中国建立后的30年,以较快的速度实现了一个落后农业国向近代工业国的转变,国民经济基础体系建构起来,从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以平等姿态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中。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在党的代表大会中,多次重申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矛盾长期存在。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围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动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社会面貌、生活水准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即将使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全面步入小康阶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洞察我国社会矛盾发生的变化,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及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各项政策,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这一新的表述,也要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为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石。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无论是过去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当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实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的动机和宗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朴素的话语直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价值目标,正是新时代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在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解决了“依靠谁”的价值手段
列宁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队伍的人数已经达到9000多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政党。尽管如此,这一数字放在13.95亿的中国人口总数中,仅占6.5%。一方面,从党的领导核心层面来说,要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除了党员,还要通过党的核心领导作用调动党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这样就找到了实现社会向前运动、向前变革、向善进步的根本力量源泉。
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作用的产生和发挥,固有领袖和各级领导干部决策和带动的关键因素,但说到底是集中了广大人民的才智,凝聚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广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领导的能力和智慧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正因为我们党“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调动起群众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比如,在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基层官兵创造了加深的防炮洞(俗称“猫耳洞”),从而出现了坑道工事的雏形,对保存我军有生力量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志愿军司令部充分肯定了战士们这一创造,并立即向全军推广。这就是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战略的形成。又如,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怎样搞?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个新生事物出现后,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大胆支持,1982年中央决策层将之上升为农村改革政策的战略指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决策最终体现在执行力上,也就是依靠群众的力量,化为群众的行动。
新中国7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更是在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什么“能”。70年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一路走来,有挫折、有困苦,我们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收获胜利的喜悦、成就的赞誉,正是凝聚同心共建的磅礴力量,始终注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一政治根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正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模范践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体现。
在一切工作中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实现了“谁说了算”的价值评判题
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政绩,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干得好不好不是执政者自己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确定成败得失,才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70年来党和人民风雨兼程。人们一定记得这样几个“画面”和“镜头”: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群众游行时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小平您好”那条朴素的横幅——既亲切地表达了对邓小平同志的敬意,也表达了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对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认同。2016年2月4日,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75岁的村民彭水生握住总书记的手,竖起大拇指:“你呀,干得不错嘞!”乡亲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道出了一样的感受和心情。
人民不只是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人民生活得到了实惠和改善,人民权益得到了保障,一个政党才能真正得民心而久。业绩不只是出现在报告中、总结里,更刻写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印记在亿万百姓的心目中。通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增强。1949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到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岁,人口素质亦有大幅度提高。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和精神满足程度真正在日新月异中实现了“日益提高”。坚持群众标准、由群众来评判,增加群众的话语权、评判权,按照群众的要求展开工作,使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体现群众意愿。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把群众观看作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把群众路线看作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同样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