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记载平津战役过程的书信

发稿时间:2019-09-11 10:30: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张丁 中国青年网

  

  宋云亮和胡玉华。作者供图

  

  

  编者按:

  亲爱的青年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战争和解放,什么是奋斗和牺牲,什么是期盼和胜利吗?

  站在70年的节点上,我们无限思念那些为了祖国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

  在那个烽火硝烟、条件艰苦的年代,战友、亲人之间的惦念、问候和联络,靠的是一封来信。写信、等信、回信、读信,甚或“闺蜜”间传看信件,成为一件不单单是重要,更是高尚、美好、奢侈的事情。

  战争是残酷和无情的,需要奋斗、流血和牺牲。《中国青年作家报》从今天起设立的“解放·红色家书”栏目,所陆续刊发的家书的故事和内容,更多地是从书信的侧面展示为了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和亲情关怀。

  这组“红色家书”也许会让今天的青年重新认识战争和解放,奋斗和牺牲,期盼和胜利。“没有读过一位名人的书信就不能算是真正地了解他”,同样,普通人的家书,会更真实地写出“解放”前后百姓的心理和生活,特别是对“解放”的期盼,对胜利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明天的向往。

  这一封封泛黄、抑或沾着泪水的家书,更有助于你发现、记住并理解那段历史。

  今天刊发的“红色家书”中,解放军战士宋云亮和未婚妻胡玉华相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写给未婚妻的战地家书披露了部队刚进北平(今北京)时的情况,也透露出对未婚妻的细腻体贴。信的称谓和问候语相当亲昵,几乎与当代恋人之间的称呼无异,凸显出纯粹、美好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使得我们对“解放”前后的时代与人物,有了新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如果你被信中的内容所打动,可“写下留言”,我们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感言刊发。

  ————————————————

  1949年1月31日,是农历的大年初三,北平城内的20多万国民党部队开往指定的地点接受改编。这天下午,东北野战军第41军悄悄接管了北平防务,北平和平解放。

  2月3日,大年初六,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上午10点,入城的部队分两路进城:一路从南苑出发,进永定门,沿前门大街拐进东交民巷,再经东单、东四、鼓楼到地安门大街;另一路从西直门进城,两路会合以后,从广安门返回驻地。这天天还没亮,北平的各界人士和市民们就不顾天气寒冷,涌向解放军经过的街道,欢迎子弟兵入城。这一天,北平成了欢乐的海洋。

  时任华北野战军第66军炮兵团二营营长的宋云亮也参加了平津战役,但由于北平和平解放,他所在的部队没有打仗,而是住在城北昌平待命。2月13日,他们受守城部队的邀请进城参观。这是宋云亮第一次来到北平,一天下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见闻使他彻夜难眠。在下榻的国民饭店的客房里,他提笔给未婚妻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玉花:

  前次在保定城内给你寄去的信收到了吗?至今算起来已将近两月未给你去信,你和妈妈的身体都好吗?甚念!

  玉花,我说的话不错吧。在寄信时不是告诉了你“平津不久即会解放”,为时不及一月已成了事实。告诉你:我们从保定出发,一直就往北走,在山里走了六七天,本来想赶去参加新保安战斗的,但我们刚到平绥路上,新保安就解放了;后来想去参加打张家口,还没有出发,张家口又解放了;所以在涿鹿住了不久就奔向平津前线。在这一路行军只有几天,真是冷的要死,严寒的北风吹到身上真像刀割似的。我自己想,如果没有棉帽子真会把耳朵冻掉,但是为了歼消敌人,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当走出了南口,下了山以后天气就暖和多了。解放天津的战斗我们没有参加,是东北部队打的。我们是准备攻取北平的,在城下已经筑好了阵地,但是傅作义和城内的敌人完全投降了,所以也没有打成。玉花,这次胜利可不小啊!解放了北平、天津、塘沽、张家口等城市,歼消敌人五十多万。看样子,华北的全部解放已不会有多少日子了!

  亲爱的玉花,不见面已经一年多了,想我不?当别人的爱人来了时我就想起了你。当这种时候我自己心想,还是不要想,想这些事干什么,但是我又觉得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怎么能抑制住不想呢?何况这又不是什么非法的事情,你说对不?玉花,告诉你,你也告诉妈妈,我很好,身体很健康,可别惦念。我们在北平昌平县住了很久,这里离北平城不远,只有五十多里路,我们是在这里过的年,很热闹,生活也很好,吃了不少的慰劳品(猪肉、大鱼、大米、白面、麦子等)。现在我还有两包饼干,想给你留着吃,但是又想可能留不住,因为别的同志看见了就要吃。其次给我的慰问袋里装着一个很美丽的日记本,我已经把它保存起来了,准备回去送给你使。你也应该知道,一个兵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更好的东西送给自己的爱人的。

  再告诉你一件事。北平的警卫部队请我们(是干部们)到城内参观,我们今天是坐汽车来的,住在国民饭店。北平可真热闹,街上有电车,有稠密的行人,有很多的商店,来往的汽车,真比驮粮的小毛驴还多哩!今天晚上我们到国民影剧院看的戏,看了名角叶盛章的“九龙杯”,的确不错。听说明天让去参观故宫(就是金銮殿)、北海公园、中南海、万寿山等,明天晚上还可能看戏。玉花,能到古都——北平参观这些名胜古迹,确实是很难得的机会啊!最使人兴奋的是,今天我们坐着汽车到东交民巷玩了一次。听说原先国民党统治的时候,这是“外国地”,中国人是不大敢去的,可是今天北平已经是人民的城市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人们也再不那么盛气凌人了。

  玉花,我想向上级提出我们的结婚问题,你同意吗?不过现在还没有提,等以后提了,上级作了答复再告诉你吧!

  今天晚上我一个人住了一个房子,电灯很亮,写信很方便,所以就想起了给你写信。

  就在这里止笔吧,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以后再说吧!

  吻你!

  你的云亮

  1949年 阳历二月十三日夜

  于北平国民饭店

  这封家书从一位普通指战员的视角,记载了平津战役的全过程,披露了当年的战斗环境和后勤生活,文笔生动。信中流露出战斗胜利后的喜悦和作为一支取得胜利的军队一员的豪迈,也透露出对未婚妻的细腻体贴。信的称谓和问候语相当亲昵,几乎与当代恋人之间的称呼无异。

  写信人宋云亮,1923年生于陕西省临潼县宋家村,幼年丧父,14岁参军。参军之前上过小学,后来在延安念过抗大。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

  收信人玉花,是胡玉华的小名。胡玉华老人今年89岁,现居西安。两人于1949年10月结婚,共同生活了28年,1977年宋云亮因病去世。

  “我再次打开经过半个多世纪、纸张已又发黄、字体也模糊了的书信,不禁感慨万千。

  这里有浓浓的情,也溢满了深深的爱。这是一代人纯朴情感的缩影,也是一代人无私奉献的见证。”胡玉华老人说。

  据胡玉华老人回忆,她和宋云亮的相识极富传奇色彩。

  1946年秋,在华北保定附近,晋察冀野战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战役。战斗异常激烈,打了几天几夜,天空都红了。开始解放军打胜了,敌人又反扑过来,解放军的大部队就往山里撤退。

  战场距离胡玉华家所在的村子有五六十里地,当时她正在学校读书,作为支前人员也上了前线,帮助部队运送弹药,救护伤员。部队后撤时,在山坡上的一片庄稼地里,她看到一位解放军指挥员中弹倒下了,两名警卫员想拉他走,但走不动了。这时,敌人越逼越近,形势非常危险。胡玉华扑了上去,她让两位战士赶紧隐蔽。时值秋季,公路两旁都是高粱秆,多数已经烧着了。两个战士很快就钻进了高粱垛,胡玉华搀着那位受伤的指挥员也钻进了一个高粱垛。高粱垛被火烧了一半,这时突然下起了雨,把火浇灭了,这才保住了他们的生命。在高粱垛内,胡玉华为解放军指挥员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天慢慢黑了,战场上还有残敌出没,他们不敢出来。

  一直等到天亮了,山坡上躺满了死伤的士兵。胡玉华小心地扒开了高粱秆,看见不远处有一位老大爷正在捡粪,就喊他过来救人。后来她才知道这位老大爷是当地村里的地下党员。老大爷慢慢靠近了他们所在的高粱垛,一边装作抽烟的样子,一边趁机询问了简单情况,说:“你们不要动,我一会儿就回来。”大约过了半个时辰,老大爷带着几个人回来了,把受伤的解放军抬到了村里,为他清洗伤口,治疗包扎。当时,这位解放军把胡玉华的姓名、村名和学校的名字都记在了笔记本上,老大爷又派人把胡玉华送回了家。

  这位受伤的解放军指挥员就是宋云亮。

  本来一段前缘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后面的故事却更加精彩。

  大概半年以后,宋云亮的部队来到了胡玉华家所在的村子,并且驻扎了十多天。宋通过村里的地下党联系,来到胡玉华家,见到了胡的母亲,便跪在地上磕了头,感谢她女儿的救命之恩。随后几天,宋常常带着战士们为胡玉华家打扫卫生,挑水砍柴,还认胡的母亲为义母,宋与胡开始以兄妹相称。

  几天后,宋云亮随部队离开村子,开赴前线。但他有一个习惯,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就给胡玉华母女写一封信。三年的解放战争,南征北战,两人一直没有见过面,但书信不断。从1947年开始,宋就在信中提出两人建立恋爱关系。其实,胡玉华对这位军人哥哥也早已心存爱慕,就这样,两人的爱情之火靠鸿雁传书,不断升温。

  就在胡玉华收到未婚夫1949年2月13日写来的这封信的一个月之后,3月23日,从平津开来接运中央和军委机关的100辆大卡车和20辆吉普车,整齐地停放在西柏坡的河滩上,在晨曦里闪着光彩。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告别生活了10个月的西柏坡。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开幕。开幕式上,宋云亮奉命带队在怀仁堂前鸣放礼炮,当时是9门礼炮,鸣放54响。

  宋云亮有幸参加了开国大典,并指挥鸣放礼炮。他在日记中写道,1949年9月10日接到为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命令,部队9月17日凌晨1时从驻地出发,中午12时在天津杨柳青登上火车北上,在丰台停留一段时间后,于次日清晨抵达北京永定门车站。9月30日下午,鸣炮准备工作就绪,这天晚上,大家激动得一夜没睡着觉。10月1日晨,9辆大卡车把鸣炮部队送到天安门,54门礼炮已事先摆放就位。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这54门礼炮在统一指挥下齐鸣28响。

  参加开国大典后不久,宋云亮与胡玉华结婚。遗憾的是,在战争中多次受伤的宋云亮英年早逝,1977年去世时年仅54岁。他去世之后,妻子胡玉华将他生前留下的家书、日记以及其他物品保存至今,并将部分遗物捐赠给了国内一些博物馆和纪念馆。

原标题:记载平津战役过程的书信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