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教师的节日独白

发稿时间:2019-09-09 08:27:15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教师节前夕,四川城市职业学院150多名大学生操场上摆出祝福老师字样。(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先对全国1673.83万名老师说一声:老师,辛苦了,再道一声祝贺:老师,节日快乐!

  回想1985年教师节设立之初,全国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931.9万人,而今,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有1673.83万人。是他们,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是他们,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一支了不起的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人民群众向往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需要更好的教师。

  我们特地约请几位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自己的节日来上一段独白,讲述他们在这三尺讲台上是如何坚守的。

  ----------------

  “师”比“帅”多一横 这一横是一条路

  谭中玉(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教师,教龄38年)

  我是1981年8月走上乡村教育讲台的。

  记得,刚教完第一批学生时,自己舍不得离开他们,一直把他们送到新的学校。那是一个邻村的学校,到了中午要放学时,我跑到村北去接自己的学生,结果,总是看不见他们。于是,我就爬上房顶。当远远地看到自己学生的身影时,我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老师。

  当我把这种心情告诉老教师的时候,他们说:“你这是刚开始当老师,岁数大一些就好了。”

  那么,多大才算大呢?教了10年的小学后,我来到了河北省东光县南霞口镇中学,当起了初中教师。转眼间,38年过去了,我对学生依然是那样的不舍。

  那些年,与学生们告别的大会之前,我向校长请假:“我不能参加这个会,受不了。”

  我知道,学生迟早会离开我——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是,我还是受不了这种别离,总想陪着他们去上高中才甘心。

  在学生们中考冲刺的日子里,我就像长在班上一样。午休时间,学生趴在桌上睡一会儿,我就在班上转,赶走落在他们身上的苍蝇。

  我知道,乡村教育是落后的,但我要尽我所能,不让落后出现在我的学生身上。

  为了提高书法水平,我苦练书法基本功,无名指的侧面练出了茧子。这样,跟我上过一年的课,班上十几个学生的书法达到了全县中学生的上游水平。

  有一次,县里举行书法展。一位老师看到了一幅七年级学生的书法作品,随口说:“这是假的。”那意思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写不了那样好的字。当这位老师看到学生作品下面的指导老师写着“谭中玉”3个字时,改口说:“这是真的。”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去家访,进门时喊的是:“大叔大婶在家吗?”后来,再去家访,总是喜欢这样打招呼:“大哥大嫂在家吗?”而如今,我去家访,教龄都快赶上学生家长的年龄了,有的学生家长就是我当年的学生。这时候,我进门就喊上一声:“谁在家呢?你老师来了。”幸福感油然而生。

  如今,学生的孩子又成了我的学生,我对待他们,一如当年对待他们的父辈:让他们午睡好,赶走他们身上的苍蝇。

  因为获得过地市级教学奖项,教学在全县小有名气,我曾经有机会去教高中。只是,这乡村像磁石般地吸引我,哪里舍得下?

  我们乡村是多么需要优秀教师:在城里教学,教学优秀一些,锦上添花的成分多一些;在农村教学,教学优秀一些,雪中送炭的成分会更多。

  在乡下教学,年龄越大越觉得幸福。

  一次,我在书法教室练字,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说:“谭老师,前些日子,我去上海出差,你学生想你了,非让我给你拍个视频。”

  还有一次,我下了课,在教室外看见一个十几年前的学生,她站着听我讲了一节课。一见面,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说:“老师,我不是一个人来看你,我代表那一届的学生来看看你。”

  有学生来学校看我,哪怕我去上厕所,也要跟在后面,仿佛怕我消失了。

  学生们不是草木,你怎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从心眼里怎样看待你。

  有一次,我去家访,学生有点感冒,我从一进门,就数学生的咳嗽声,学生家长跟我说话,我竟然没有听到。过了一会儿,我对学生家长说:“大哥,这孩子咳嗽了32声了,咱带孩子看看去吧。”

  学生家长不知道说什么好,说:“你比我这当家长的都关心学生。”

  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个多年未见的亲戚。我跑到学生家里,对家长说:“大哥,我家来亲戚了,向你请个假,今天,不能来补课了。”

  家长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头一辈子听说,老师向学生家长请假。”

  30多年来,我为上百个学生补过课,从来没有让学生家长花过一分钱。有时候,给学生补课的时间长,赶上饭点了,我不得不在学生家里吃饭。但是,我有一个原则:家里平时做什么就吃什么,不许喝酒。而且,我在学生家吃一顿饭,在学校,我就管学生一顿饭。或者,给学生买一些学习用品当饭钱。

  学生家长说:“我家孩子提到别的老师,就说这位老师如何。唯独提起谭老师,总是说俺谭老师如何,比别人多了一个俺字。”

  我用30多年的赤诚,在学生的称呼中多了一个俺字,不是很值得的吗?

  我知道,总有一天,更多的有志向的老师,会从城里奔向乡村,因为,这里是多么需要有才华有志向的老师。

  我亲爱的同行,尤其是年轻的同行们,我想对你们说:

  请让我们每一个人,为老师作出自己的诠释。当我们老祖宗造老师的“师”字时,就赋予它不凡的内涵:“师”比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帅还多了一横。这一横,是一条路,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路;是一颗横下来的心,是把下一代培养成才的信念。

  有人说,这世上有两样东西弥足珍贵,一个是在我之上的星空,一个是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那我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什么呢?

  我心爱的讲台,我心爱的教室,我心爱的学校,我心爱的教育事业,你可听到了我的呼唤: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不能只看分数不看人 育人是最重要的使命

  刘若川(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龄7年)

  我觉得教学是一件压力感和幸福感并存的事情。学生的成长总是令老师觉得非常快慰。

  比如上学期我开设的《数论专题》课程,有20多个学生上课,本科和研究生大概各占一半。这是一门有相当深度的课程,期末考试是开卷考试,我给了学生们几个问题,要求他们在24个小时内给出解答。答卷质量普遍很高,包括本科生的答卷,甚至有些超出我的预期。

  北大数学科学学院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学生,很多是各类数学竞赛的优胜者,有些学生甚至可以称的上是天赋异禀。在这里,传统上对学术感兴趣的优秀本科生都会以研究生的知识水平来要求自己,基本上所有的研究生课程都向本科生开放,这也是北大数学拔尖计划赖以成功的基础。

  优秀的学生通常都很犀利、较真儿,有时在课堂上会指出我的错误,或者挑战我的观点。

  曾经有一个学生,大一就选修了我的研究生课,在课堂上表现非常好,不光能跟上课堂的进度,甚至能指出我推导的失误。

  虽然被当面质疑有时不是那么令人愉悦的体验,但我一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既促进了学生的思辨精神与独立性,对自己也是很好的鞭策。现在这个学生在和我做本科生的科研,我介绍他阅读最前沿的文章。

  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也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可能也存在一种重视眼和耳,而轻视嘴和手的倾向。这是一种比较形象化的说法,背后的意思是,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输入”,学生作为被动地接收一方,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相对忽视了对他们“输出”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清晰地向他人描述问题,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输出”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终极途径,也是将我们的学习成果与他人、与客观世界连接起来的唯一通道。那些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充分练习了“输出”的人,在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将更加顺利,更占有先机。

  压力感不仅来自知识水平上的完善,更大程度还来自对“育人”效果的自我期待。学生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在学业上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他们自己对此并无清晰的认识。每当我新接触一些学生,我总要花一些时间跟他们谈话,或者找机会从旁观察,弄清楚他们的学业基础如何,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可能会对哪些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个人志向又在哪里,等等,然后才能加以适当的点拨,给予时时的匡扶和引导。

  总体而言,是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这个理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我自己就是不小的挑战,我不仅需要在学识上保持精进的状态,也要时时反省,对于学生的点拨和引导是否恰如其分?

  我从2012年开始在北大教书,在教学方法上也经历过一番摸索,至今仍然在不断更新升级,争取与时俱进。教育需要的是慢功夫,要踏实,不能浮躁,用“与时俱进”这个词似乎不怎么恰当。但的确今天这个时代日新月异,发展变化太快,今天的学生与我学生时代相比已经有很多不一样,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时候多很多,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不可避免的,他们的注意力也会比较分散。作为一名教师,怎么在给予学生选择权的时候,还要努力引导他们往“深”的方向前进,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很大的挑战。

  在我个人看来,教学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有使命感,勇于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当你着眼于学生的长远成长,而不是眼前的几次卷面成绩时,我相信总能找到好的教学方法。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许多教师富于奉献精神,数十年在讲台上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他们的精神也一直在勉力着我。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师们面临的教学任务也都不同,但我认为,无论哪一阶段,或者是在哪里,在教书中时时记得育人的责任,这是身为老师分内应尽的义务,相比于单纯时间的投入,用心探索教学方法是更难也是更应当做的工作。

  虽然我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还不长,但教学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是我贡献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途径,教学的经历也是我人生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其中包括自我的成长和完善。这是一条充满活力、富于艺术感的路,能够把我学到的知识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发现和感受数学之美。我希望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做“酷跑”教师 带农村娃跑出一片天

  张国栋(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西店校区特岗教师,教龄6年)

  今年9月10日将是我度过的第六个教师节。6年前,我从邢台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报考了河北省大名县的特岗教师,被分配到该县西店中学做一名体育老师。

  如果教师存在“鄙视链”的话,你可能觉得,农村体育老师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能有什么好说的?但是,今天我想说说一名1989年的体育老师和一所农村中学的“酷跑”故事与梦想。

  这是所相对偏远的农村中学,距离县城约30公里。我记得,2013年8月28日报到那天,校长开车来县城接我,不知道一路拐了多少个弯儿才到学校。下车那瞬间,我惊呆了——说实话,眼前的学校没教学楼,也没有塑胶操场,只有几排瓦房,操场上还长满了杂草。

  我感觉落差有点大,心里着实打起了“退堂鼓”。这时,一群孩子突然围了过来,没等到我开口,他们就开始热闹地说了起来。

  “你怎么长得这么高啊?”“你肯定是体育老师吧?”“我们都喜欢体育课,但我们很少上体育课”“老师,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跳高”“我喜欢篮球”……

  很可爱,是吧?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再加上他们抬头看着我时那种渴望又期待的眼神,我这个一米八几的汉子被暖到了。

  我的梦想就是把自己所学发扬光大,来这里不正好吗?我可以让农村孩子也感受到竞技体育的魅力。

  这里的孩子学习基础虽然相对较差,但活泼好动,我想挖掘他们在体育等方面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成长。怎么“挖”?我建议学校组建田径队,校长爽快地答应了。但孩子家长可没那么容易答应。他们觉得“体育有啥好练的?”“跑步能跑出什么出息”“练这个能挣钱吗?”,等等。

  我挨个给家长做工作,有时一天下来,嗓子哑到说不出话来,还是被家长们拒之门外。这一度让我怀疑田径这条路在农村行不通。

  不过,“有志者,事竟成”。有些家长还是被我说服了,抱着试试的心态同意了。2014年,学校有了第一支田径队。

  就像向学生和家长保证的那样,为了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每天早晨6点和下午放学后我带着这些孩子训练。

  刚开始,学校只有一个闲置很久且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我和学生就利用闲暇时间扛着铁锹、锄头去修整,一边修,一边有说有笑,那个画面真美。后来我们修出了一个不足170米的圆形跑道,但一到雨天,跑道就不能用了,并且受场地的限制,跑道两端的弧度太小,加上缺少专门的田径训练器材,队员训练时经常受伤。我看着有些心疼,得想办法啊!

  我们决定自制训练器材:有队员从自己家里拿来了废旧轮胎,再系上绳子就是阻力带;没有杠铃就用水泥石块替代,用“人背人”的方法来进行力量训练;没有场地,我们就借用另一所小学的操场训练。后来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耐力,我带他们到公路上训练。这条公路上的人和车很少,从早晨5点开始,一跑就十几公里。因为田径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训练,所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哪怕是寒暑假,我们也几乎从没间断过。

  说实话,训练真的很苦很累。刚开始训练时有些孩子会觉得气喘吁吁,有的孩子脚上水泡起了又破,然后又起,觉得“我不行”“我坚持不下去了”。但事实上,训练到现在,很少有孩子退出训练。回想一路走来,我们一起跑,一起跳,哭过,累过,也被质疑否定过,但无论怎样我们从没有放弃过,这大概就是热爱和梦想的力量。

  我带的这支农村田径队队员在同学中间看起来都很不起眼:都是十二三岁左右的年纪,有的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有的父母离异,有的父亲残疾,还有不少留守儿童。训练两年后,他们拿下了大名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团体第一名、男子第六名;2018年,我们有队员获得了河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组田径全能第四名;今年7月,队员们在河北省中学生锦标赛中分别获得了女子800米和1500米双料冠军、女子5000米亚军和1500米季军的好成绩;刚刚过去的河北省青少年锦标赛决赛中,队员李亚轩一人豪夺三项冠军。同时在全国第二十七届“飞跃杯”青少年锦标赛中,队员还收获了自己的首枚全国田径竞赛奖牌。

  看到这些成绩,说心里不骄傲是假的,我真的为这些孩子感到骄傲。我的梦想就是有一天,看到队员们站上更高的领奖台,如今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虽说后来有机会离开这里去一所更好的名校,但我不舍得。我们的学校已经正式更名为大名县第一中学西店校区,体育教学的条件更好了,眼下,学校田径队一共有25名运动小将。

  接下来,我就想带着他们继续奔跑在追梦的路上,做教师中的“酷跑者”,也是追梦人。

  我是一名男教师 学生都叫我“真真”

  刘玉真(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一中学教师,教龄20年)

  “刘玉真”这一名字用于女性较为合适,但我却是一男性,相熟的同事便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叫我“真真”。叫的次数多了,私下的场合“真真”便成了我的昵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学生们背地里也喊我“真真”。

  每到毕业季,我都有主动与学生互相留言的计划。但由于工作忙,这个计划坚持得并不好。虽然这样,给我写留言的学生仍然络绎不绝。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正在班内巡视,一个学生说:“老师,赵晨给你写了一封信。”那年我所教的高三二部十班有两个赵晨,都是女生,一个高一个矮。转身后,高的赵晨正在朝我笑,仔细一看,她手里还拿着一封信。

  打开信,我开始看信的内容。

  亲爱滴刘玉真老师:

  其实吧,我想称呼您的爱称“真真”老师,但是呢,在如此郑重的信纸上……(我们都喜欢您的爱称,你懂得)为什么想写点东西给您蔫(“蔫”为语气助词)?你说,满打满算,你也算教了我两年了吧,毕竟,咱们师徒一场,又要毕业了,没什么送滴,特作张牙舞爪书信一封赠与恩师。时间都去哪里了,这两年真快,我还沉浸在高二夏天烦躁的蝉鸣中,这都快迎来今年的知了了。说实话,我们一直崇拜您的文采,额的神呢,第一次见到语文老师竟然可以投那么多文,寄来一摞又一摞样书。给你说,你知道吗?《爱格》A版有一个栏目叫“我是文采帝”,你就是额心中的文采帝呀!么么哒,我也想上文呢,为什么写不好呢?其实,我也是个爱文字的孩子。只是,在文青这条路上被一群无耻之徒拽入伪文青的康庄大道,从此……(泪奔……)语文都这样了,难道语文老师被吃掉了吗?多亏你耳濡目染,孜孜不倦地教导,才能让我成绩一直在90分以上,嘚瑟中。最喜欢你在课上念文章了,尤其是你的佳作,让我们可以在同学面前显摆好久。知道不?真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耶,不要羡慕嫉妒恨哦!你的认真的工作态度也让其他小盆友一直怨恨很深,为什么他们如此命苦……最开心的是你上课念一些素材,还让我们发表看法(贴心哦),偶尔还耍个宝,逗一下大家,我们一起O(∩_∩)O哈哈哈~。

  赵晨的信有一些仿定陶方言的话,还有一些网络用语,我看后不禁莞尔一笑。在信里,她喊我“真真”,这使我想起了有一年上课时单慈给我的一封信。

  那天适逢教师节,我正在课堂巡视。单慈给我一张纸,笑着说:“老师,给你一封信。”

  单慈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虽然学习不够认真,但性格开朗,尊敬老师,帮助同学,品行很好,我也很欣赏她,有时路上遇见她就提醒她好好学习。这次她搞什么名堂呢?我满怀疑问地打开信封,打开一看,题目是“致真真的一封信”。

  敬爱的真真:

  真真,原谅我的冒犯,我不喜欢叫您老师,因为会失去亲切的感觉。

  真真,遇见你是一个意外,但是那么可爱的你却让我深记脑海。

  说句心里话,我挺佩服你的,你讲课那么认真,有时会给我们拓展很多,讲一些小故事,我最喜欢听你讲那些故事了。

  我喜欢看你的笑容,总会给我一种乐观、阳光的感觉。我们都是群调皮捣蛋的孩子,在你的耐心教育下,我们健康地成长。其实你并不喜欢吵同学,你也没有架子,让我们可以放得开,与你说话聊天没有你是老师我是学生的顾虑。

  记得前天下午第三节课,我突然发现真真你变帅了,可偏偏前面有一撮翘起来的头发,增添了一些喜剧感。

  你身上的魔力是别人没有的,希望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在长大的某一天,某个地方会想起高中时有一位语文老师,他叫真真。

  在一个女生QQ空间的留言里,我也见过学生叫我真真。她说:“真真是我心目中的男神。”下面一位外班同学留言:“真真是谁?”她回复:“我们语文老师。”

  说实话,同事喊我“真真”我感觉挺亲切的,但知道学生背地里也喊我“真真”,我心里还是隐隐泛起一丝不悦,也许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师道尊严在作祟吧。我很希望学生能够尊重我。

  学生喊我真真,是不是故意冒犯我?当时我认为是。但静下心来细细一想,学生喊自己的昵称不正是师生亲密无间的表现吗?这种依恋不是靠伪装能够表现出来的,他们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我爱戴我,这让我备感荣幸。

  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呢?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我们在强调老师要爱学生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在我们爱学生的同时,我们也收获学生的爱?

  现在,我早已能够欣然接受学生喊的“真真”了。

原标题:教师的节日独白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