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韩光: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生的追求

发稿时间:2019-09-05 11:03: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谢宛霏 吴鸿瑶 中国青年网

  韩光,辽宁人。1987年11月1日入伍,1992年7月毕业于装甲兵指挥学院,任某部队出版社副编审,辽宁省第十届作家协会理事。出版作品集10部,累计三百余万字,30余篇作品获奖。 本报记者 谢宛霏/摄

  韩光接受“壮丽70年·红色传承”《中国青年作家报》融媒报道小组的专题采访。本报记者 谢宛霏/摄

  推开韩光的书房门,好似进入了一个小型书店。桌子、沙发早已被他的藏书湮没,墙角堆起的书垛也有了半人高,正不断向书房中心蔓延,只留下一人能过去的通道。没能幸免的还有他卧室的床,1.8米的床上一半面积躺着他的常用书籍,每晚陪他一起安眠。韩光说:“这些书就是我的命根子!我搬过十几次家,这些书都跟着我,一本也不能少。”

  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

  日前,《中国青年作家报》“壮丽70年·红色传承”融媒报道小组赴沈阳专访了军旅作家韩光。韩光说,他对文学的兴趣,是从奶奶的故事开始的。“从小,奶奶为了不让调皮的我到处乱跑,就给我讲故事,我越听越觉得有趣,就缠着她一直给我讲。”韩光说,除了听故事,他还特别喜欢读小人儿书。

  韩光回忆说,那时经常拿着奶奶炒的苞米跟别人换书看,这让他相比同龄人积累了更丰富的词汇,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写作文,他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这让他受到了莫大的鼓励,也因此萌发了“成为一位作家”的念头。

  “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买书是韩光的一大爱好。上初中时,五毛钱能买两本书,他就把伙食费省下来,全都用来买书。“当时流行用书箱装书,我每买一本,书箱就‘胖’起来一块儿,心里非常有成就感。”韩光笑着说,因为怕别人损坏他的书,他还弄了条链子,把书箱锁了起来。

  高中的时候,韩光开始接触革命书籍,从《把一切献给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烈火金钢》《红岩》《敌后武工队》……这些书激发了韩光对军人的崇拜,也使他萌发了考军校的念头。

  考上装甲兵指挥学院后,韩光从家乡的小村庄来到了大城市。“石家庄的文化氛围好多了,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的阅历太浅薄,就更加拼命地买书、看书了。”韩光说,那时他省下来的津贴费全都花在了买书上。

  写日记是文学创作的法宝

  除了阅读,写日记也是韩光文学创作的一大法宝。从小学二年级起,他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他看来,写作需要通过时时刻刻的练习,才能形成质的飞跃。“日记能够帮我形成文学创作的自觉性,对于增强写作技巧非常有效。”

  “观察和概括能力都是文学创作者的基本功。”韩光说,文学创作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观察,而日记就是通过观察所得的,没有观察就形不成日记。最初,韩光写日记时并不给自己设限,从每篇只有几句话写到几页纸,就是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事物以及所感所想。

  他认为,要先养成文学创作的习惯,然后再要求每篇日记不得超过两页纸,从而锻炼自己的语言概括能力,“若是没有概括能力,再好的文字也是一盘散沙”。

  “其实文学创作就是一层窗户纸,但是捅破也需若干年,它没有捷径,基本公式就是——踏实认真地观察、思考、练笔,就像达·芬奇画蛋一样。”直到现在,韩光依然保存着他从小写到现在、已经装满两麻袋的日记,“这是我终身的陪伴,也是我的生活最原始的记录。”

  凭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读军校的时候,他的散文诗《故乡的雪》就发表在了《石家庄日报》上。毕业后,韩光带着自己发表过的作品来到了部队,因文字功底扎实,被安排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文学创作离不开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

  新闻宣传工作看似离他的作家梦很遥远,却为他提供了很多真实、鲜活的事例。在韩光18年的记者生涯之中,他采访过的干部三四百人,发表了2000余篇新闻稿件,立了三个二等功,七个三等功。写完新闻稿后,他都会写札记,把一些没用到的素材积累下来,方便以后创作时调用,每年能写一两本。

  韩光认为,年轻时看似做了很多与文学无关的事,但是他离文学越来越近,或者说文学离他越来越近。“正是因为不甘心放弃文学梦,每次写完新闻稿后,我都会马上进入我的创造王国里,天马行空,看看能否把新闻事件改编一下,以另一种笔法写出来。”韩光介绍,《姑娘追亲到军营》就是根据部队的一次联谊活动创作的,最后发表在了7家报纸上。

  从那以后,他就努力把新闻稿向报告文学、小说靠拢,让文字更有生命力。韩光认为,军人是特殊的群体,由于环境的封闭,他们的成长、追求、婚恋让普通读者感到好奇。“我希望通过我的文章,能够揭开部队的神秘面纱,让军营在读者心中更有人情味儿、更接地气。”

  他清楚记得,小说《上树当爸爸》就是根据一个新闻事件创作的,讲述了一位黑龙江边防军人的妻子即将临盆,需要剖腹产。情况危急,但这名军人无法回家,当地信号不好,他只能爬到高高的树上与家里通电话,在树上呆了五个多小时,直到母女平安之后才下来。

  “文学创作离不开基于现实的合理想象。《上树当爸爸》这篇小说的很多细节都是按照我的想象创作的,更有利于把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表现出来,使故事情节比真实事件更曲折、更动人、更抓眼球。”韩光说,有时候采访经历虽然看似无用,可是却埋下了一颗种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破土而出。

  如何写好军旅文学作品,韩光有自己的秘诀:首先,看这个故事是不是能感动自己,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第二,一定要进行踏实的采访,做到“七分采访三分写”;三是要关注现实,用文学创作解决现实问题;四是要精简,一定要将文章精简到读者可以接受的程度。韩光补充,报告文学必须有一定真实性,实事求是,可以合理想象,可以放大细节,但绝不能夸张。

  文学创作要打好基础慢慢走

  除了实现自己的作家梦,韩光还有更大的“野心”。他想将军营中的红色历史记录下来,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现在在编1964年以前授衔的少将传记,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红色故事,这些都是军旅文学创作最宝贵的资源,如果不抓紧时间把这些故事挖掘整理,以后这些历史就随风而去了。”韩光感叹道。

  韩光认为,作家最好不要成名太早,“伤仲永”的例子从古至今屡见不鲜。“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基础最重要。”在韩光看来,青年作家要好好读国学、读经典,打牢文学创作的基本功,才会行稳致远。

  此外,他还建议青年作家不要急于把感悟到的东西全都抛出去,要学会储藏起来。“不少人年少成名,后来江郎才尽,往往都是急于求成。真正有远大抱负的作家,不会把所占有材料都写完,一般只写三分之一,剩下的就作为矿藏,待以后慢慢挖掘。”

  韩光说,文学创作就像小孩子学走路,存在模拟过程,但不是照搬照抄。“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小学生通过造句,能够知道这个词该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怎么用。”青年作家学习老一辈作家的最好方式,是结合其时代背景读原著。韩光认为,每个作家能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他的心血结晶,揣摩作者的写法,以及他当时的想法,就可以融会贯通,有所收获。

  对于韩光而言,读书和写作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在文学的 “长征路”上走了20余年。他建议,这条路要慢慢走,坚持下去,别气馁。“年轻的时候千万别浮躁,要多沾染生活的烟火气,多思考,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原标题:韩光:读书和写作是我一生的追求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