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相隔30年的时空对白

发稿时间:2019-09-05 09:57:0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高存根 中国青年网

  “你小时候上过幼儿园吗?总想看动画片时怎么办?练过毛笔字吗?”7岁的儿子经常认真地问我。

  “我小时候还没幼儿园,家里没电视,也没见过字帖和宣纸。”这场相隔30年的时空对白,常让儿子满脸惊诧与质疑。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出生的安徽桐城乡村,住的多是土坯房,条件好点的换成了砖瓦房。1988年我上小学,那时还没有学前教育,进校园之前连书都没摸过,更别提读书写字了。每天作业都是独立完成,为生计奔波的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精神需求。直到初中我才知晓,有个“桐城派”(编者注:清代散文流派)曾“称霸”文坛200年。

  那时,全生产队就一户人家有电视机。仲夏之夜,电视机会搬到门口的土坯垛上,大人孩子吃过晚饭便自带板凳前来观看,多时达三四十人。后来买电视机的多了,就在周末邀几个伙伴到最近的邻居家看,风靡一时的《雪山飞狐》便是那时看的。

  当时家中姊妹4人上学,衣食和学费已让父母日夜操劳,电视机绝对算奢侈品。我初一那年寒假,兄长花500元抱回一台黑白电视,那时兄长刚参加工作,工资每月二百多。我大学毕业工作第一年,用一个月工资给家里换了台彩电。前几年,一向节俭的父亲竟自己换了台电视机,还买了电动车和电冰箱。

  在文化贫瘠的乡村,看电影更是奢侈之极。村里偶尔会放场露天电影,至今难忘的是有次晚上全家到小学操场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大人孩子都哭得稀里哗啦。学校偶尔也组织学生观看《上甘岭》等爱国教育片,每一次都兴奋地回味好多天。

  记得镇上就一家新华书店,但因条件窘迫压根就没打过课外书的主意。直至四五年级,才从同学那里借了《皮皮鲁遇险记》等几本童话书,但阅读的时间也不宽裕,完成作业后还要帮家里干点农活。

  陪伴孩子成长途中,常常不经意间想起那些年少时光,也不自觉地感叹时代变迁。回望三十年来路,故乡的父老乡亲早已住上两层楼房,智能电视机每个房间一台,幼儿园设施配套齐全,义务教育早已全面普及,上大学不再是遥远的梦想,课堂教学呈现信息多元,电脑和手机都已走进学生的世界,电影动画片每日反复循环上映,图书馆全天免费开放,乡村书店也已很常见,电子书能满足几乎所有的阅读需求,搜索引擎更是随时可以回答“为什么”……

  走到街头,书法、音乐、舞蹈培训班俯拾皆是,每个孩子平均参加两三个兴趣班,学生的阅读层次、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较以前有着天壤之别。上一年级的儿子益智玩具已盛满好几箱,绘本、童诗、名著故事等课外读物摆满了半个书柜,课余还学了围棋、绘画、小提琴。

  于当下的社会和父母,教育已成为最基础最长效的投资;于时下的孩子,物质早已无法羁绊思想和灵魂的飞翔。“一代胜过一代”,与其说是一种规律和希冀,还不如说是国家教育文化事业的日益繁盛和不断蝶变。

  刚敲完这句,儿子又跑过来:“你小时候,爷爷奶奶怎么不在淘宝上给你买书让快递叔叔直接送到家呢?”

原标题:相隔30年的时空对白
责任编辑:工蚁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