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频道日前起底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其中不少问题可谓触目惊心。比如,有消费者花很多钱咨询心理问题,但不仅没有正面回报,还加剧了心理问题:“咨询300块钱50分钟,经过大概六、七次的咨询后,她的痛苦程度有增无减”。还有一些心理咨询师恶意拖延时长、诱导过度消费,当咨询者不满意时,咨询师就以“已经录音”相威胁,甚至“在一些高端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还占用咨询时长向来访者兜售培训课程。”
诸多乱象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准入机制与监管机制不到位。心理咨询与生理医学诊断一样,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则,有一套严格的上岗标准与定期考核制度。但是,心理咨询尤其是私人心理咨询领域,在国内发展历史不长,准入与监管制度也不够全面。如今,人社部已经取消了心理咨询职业认证,一些根本不具备心理咨询能力的人混入专业队伍,败坏了心理咨询师的名声,也让不少消费者深受其害。
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有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性格,尤其要情商过硬,同理心十足。如果自己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怎么可能帮助别人脱离困扰?但在现实中,不少人成为“心理咨询师”,并没有经过标准的性格测试,只是“热爱”这个行业,或者觉得这是个暴利行业,有利可图。
其二,心理咨询师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经过后期继续培训才能提升技能。但目前国内心理咨询界缺乏一个有效的培训与监管机制,基本上是粗放式管理,一些人为了提高名头,便参加各种名目的“心理辅导专业培训”,或者给自己贴上“师从XX专家”的标签,但这些“成绩”有多少含金量,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至于不了解行情的咨询者,更容易被忽悠。比如,央视报道提到,有咨询师拿着所谓的“ACI美国认证协会注册国际咨询师”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专业”,但这个ACI(美国认证协会)实际上不具有任何行业资质,是一个通过卖证牟取暴利的民间机构。
心理咨询是与人的心灵对话,表面的“聊天”只是形式,从本质上,它是一个非常专业和严谨的领域。前来咨询的患者,大多都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心理问题,甚至抱着“治病救命”的态度,不惜花费重金,也希望医生能妙手回春。因此,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也是责任重大的。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有兴趣,本来是好事,但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准入机制与监管机制,扫清行业内的乱象,才能真正保护咨询者的心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