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暑假,农村留守儿童能去哪儿

发稿时间:2019-08-26 08:12:02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龚知栋 中国青年网

  2016年7月,湖北省孝昌县险峰中学的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险峰中学位于大悟山南麓,四面环山,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有小学四年级至初三年级学生近400人。(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青年报》教育圆桌版8月5日刊发了《暑假小县城的学生去哪儿了》一文,对于该文所说“小县城的学生暑假不是在辅导班就是在去辅导班的路上”,笔者深以为然,这就是当下小县城学生真实的暑期生活状态。但是,文末提到小县城的学生“倒是羡慕那些留守儿童——假期他们被送到大城市了”,对此说法,笔者不以为然——农村留守儿童假期被送去大城市,肯定是有的。但是,这样幸运的孩子在这个群体中能占几成?

  笔者做了一项调查,在一个59人的农村学校班级里,留守儿童有52人,暑假能够到父母身边团聚的为20人,占比不足四成。这20人当中,有一部分去的并不是大城市,还有一部分是不足一周时间的短期探亲。真正能去到大城市并且能在大城市里长期居留、学习和观光旅游的,则少之又少。毕竟那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即便是打拼在大城市,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会由于种种现实的无奈,不能将孩子接到身边长时间照顾和陪伴。

  去不了大城市的农村留守儿童,究竟去了哪里?

  回想过去的年代,农村孩子放暑假,绝对没有上辅导班的说法。但农村本来就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有山有水,有鱼有虾,有蝉鸣蛙叫,有成群的牛羊,有大片的庄稼。除了学校留下的少量暑假作业,农村孩子主要是和父母一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比如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个季节,正是繁忙的“双抢”时节——抢收夏粮,抢种秋粮。劳动自然是繁重而艰苦的。不管愿不愿意,是农村孩子都得参加。虽然劳累,但的确能从中学到劳动知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当然,劳动之余的钓鱼捞虾捉知了捕青蛙,也是另一种常见的假期生活体验。

  如今,农村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暑假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父辈就已经放弃了农业生产,早就不种田地了。爷爷奶奶虽然还在种田地,那也只是种点口粮和蔬菜,他们也舍不得让孙辈去干本就不多的农活儿。

  不参加劳动,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只能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这是他们打发漫长暑期时光的最好方式。因为如果孩子到野外玩耍或者游泳,在当下人烟稀少的农村,具有许多潜在的危险,比如摔伤、被蛇虫咬伤、溺水事故等。这样的责任是爷爷奶奶承受不起的。把孩子圈在家里,管吃管喝随便玩,对爷爷奶奶来说,安全就好。

  前几天,笔者刚好去了一趟乡下亲戚家。这是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家庭:爷爷奶奶带着3个孩子。去的时候,两岁的幼儿和6岁的姐姐正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电视,12岁的哥哥坐在电脑桌前玩枪战游戏。爷爷说,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基本就泡在这上面,过去还能管管,现在说什么都不听了,也不愿意和我们交流了。

  网络和电子游戏在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视力、骨骼等受到损伤,性格变得内向孤僻,网瘾也无力自拔。

  没有父母的陪伴,由爷爷奶奶带的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放养还是圈养,都可能存在某种伤害。在这种无奈之下,他们的暑假去向还有一种极大可能,就是去附近县城或镇上开办的辅导班补课。

  进辅导班补课,对大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追求卓越的需要,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却是一种避免伤害的需要。这种需要,近些年正在农村地区渐渐成长为一种“刚需”。这一点,从农村附近的乡镇和县城补习机构的繁荣可窥见一斑。

  对那些打工的父母而言,花点钱送孩子去补课,能学点东西固然好,即使什么都学不到也不亏,因为把孩子交给辅导班的老师看管,至少孩子没有机会去玩水,也能把孩子与网络、电子游戏暂时隔离开,花钱买个心安;对那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自己进了辅导班,既省去了一家人的担心和唠叨,又能结交新的朋友,也好打发漫长而无聊的假期。如果农村留守儿童不去参加补课,是否还有更好的去处?据笔者所知,有的地方设立留守儿童中心,中心有空调、茶水供应,还提供基本的作业辅导、阅读、益智类游戏、心理辅导讲座等。有的地方开放当地学校“补课”,通过专业培训机构向留守儿童提供“琴棋书画”等素质培训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还有公益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为留守儿童提供研学旅行、探亲旅行、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

  笔者真希望这样的选择更多一些,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假期有地方可去。

  (作者为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教师)

原标题:暑假,农村留守儿童能去哪儿
责任编辑:工蚁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