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生产三四百万块红砖的砖厂老板,到带领村民种植两千多亩茶叶,这个角色的转换出乎意料。他是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茗富村党支部书记董永清。
董永清22岁开始在村里创办红砖厂,一办就是17年,请了五六十名工人。
村里还有另外两家红砖厂。虽然3家红砖厂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又有几十万元的工资款发放给在砖厂工作的村民,但是,一年出厂上千万块红砖,需要从茗富村挖取大量粘土制砖,用煤炭烧砖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使山川水土流失,村庄被煤烟笼罩,欠下了一笔较大的生态环境债。
开化县生态立县战略实施后,茗富村3家红砖厂2009年被关停。失去了产业支撑和稳定收入的村集体及村民如何全面奔小康,村支书与一帮农民兄弟把目光瞄准了村里两万多亩山地。
以前村里有少量土茶山承包给农户,茶叶市场行情不好时,有的农户把茶园荒废掉了,有的村民干脆跑到外面打工或到村里的红砖厂做事。
董永清说:“种茶是村里人人都会的,且都是种上好的开化龙顶茶,另外村里还有8000多亩油茶林。这是茗富村乡村振兴的希望和出路。”
村民们对种植新品种茶叶少有顾虑,因为到了采茶季节,对茶青实行集中收购,一手称茶青,一手付现金,平均每名茶农年收入有1万多元。很快村民们把农田、菜地都改种茶叶了,全村每户村民家都种植了三五亩茶树,初步形成了2000余亩的茶叶种植规模。
今年年初,开化县开展了“三百行动”,县行政服务中心、苏庄镇的干部们组团联村,到茗富村开展“三服务”工作。
“我喝过茗富的茶,一个‘好’字,只可惜品牌没有打出去。”一位联村干部的发言,直击了村里的“痛处”和“短板”。
曾经的砖厂老板王新林现在种植了五六十亩茶树,他认为,如果单纯依靠卖茶青,村里茶产业单一、附加值不高,难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种茶是祖辈传下来的本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董永清同村支两委的同志商量,苏庄溪旁一个40多亩的小土坡,原来由低产茶改为菜地,不如在这里建设一个茶叶文化园,把村里种茶的渊源、文化挖掘出来,吸引旅游客源。大家一致同意后,在组团联村成员的帮助下,村里很快组织勘测土坡、撰写方案、招商引资。
7月上旬,结合开化县茶产业扶持政策和茗富村茶叶种植优势,镇里还专门成立了茶产业协会和茶农专业合作社,指导茗富村对茶叶产业实行统一商标使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包装、指导价格和品牌宣传。同时,该村还把原来分林到农户的7000亩人工林全部封山育林,不再砍伐树木,改为生态公益林。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剑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