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协同五年谱新篇】天津积极搭建承接平台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发稿时间:2019-07-31 15:36:00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天津7月31日消息(记者褚夫晴)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五年来,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强载体建设、政策支持,协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综合承载平台,在唱响“双城记”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引进来,如何服务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7月30日,记者跟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网络主题采访团走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一栋栋红砖小楼鳞次栉比。自2016年11月园区管委会挂牌以来,截至2019年上半年,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1200家,引入北京企业近百家,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深之蓝、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纷纷落户。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大事记(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天津翼卫士科技有限公司是最早落在科技园的企业之一,入园三年以来,公司研发了全国首个“天地一体化水务感知系统”,构建了水务管理立体检测系统。公司也从最初的两三人发展成三四十人,年产值达千万,并且已在河北、湖南、广西发展了新公司。总经理孙珧焜说:“入园以来,享受到了科技园许多的政策和投融资支持,科技园每周都会组织沙龙,邀请创业导师指引公司的产品发展和规划。”
天津翼卫士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珧焜(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天津翼卫士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李琦介绍,科技园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重点承接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等产业。园区根据入驻企业的特点,有的放矢提供服务。“企业引进来,如何服务好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园区现有58位创业导师,每周都会与企业交流,提供技术、资金、金融等方面的指导。”李琦说。
“我们是连接科技成果和产业应用的一座桥”
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河之隔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天津电子院”),是从北京引入的一家重量级科研院所,于2015年7月20日成立,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负责日常管理。作为清华大学设立的派出研究院,天津电子院在滨海新区政府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支持下,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科研成果孵化机制(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宣传总监皮文理表示,天津电子院不仅仅是孵化平台,更重要的使命是探索高效科研成果转化模式。皮文理说:“我们电子院把自己定位成一座桥,连接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产业应用之间的一座桥。在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下,我们探索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孵化机制——入池、论证、孵化、融资,这个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创新的,希望能够继续探索出更加成功,能够‘自我造血’的高效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科研人员实验中(央广网记者 褚夫晴 摄)
电子信息领域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对实验环境、测试环境以及技术操作具有较高要求,天津电子院已建成的高端电子芯片创新中心、电子综合检测中心、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不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创业团队成果孵化启动期的难度,也可以为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的科技成果创新提供全方位硬件软件的支持,并面向全社会开放。“已经有来自北京、河北、深圳等地的企业在使用我们这个公共实验平台了。”皮文理说。
滨海新区只是天津市各区争做京津冀发展“排头兵”中的一员,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5年来,天津市持续深化各领域对接合作,累计引进来自北京的项目4000多个,到位资金7000多亿元,有效承接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