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详细披露了一名贪官的堕落史。细数下来,这名贪官简直就是“五毒俱全”——他的学历是买的、年龄是改的、一些工作经历是编的,就连婚姻状况都是假的;他对同事和同志们霸道蛮横、不当回事,对组织的监督、批评置之不理;他在8年时间里,通过帮人承揽项目等方式收受贿赂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令人惊讶的是,这名“巨贪”的级别其实并不算太高,他的身份,就是海南省白沙县原县委常委、副县长邢诒仪。
“从当联防队长开始,他便通过种种手段包装自己,打造‘能人’形象,凭着虚假的包装迷惑群众、欺骗组织。”审查调查人员告诉记者,几年联防队长的经历,让邢诒仪明白一个道理,不“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是不行的,对将来的发展是有阻碍的。
为此,邢诒仪刻意结交有关人员,通过非法手段,办理了一个假的电大毕业证,获得大专文凭。随后,他又借着这个假的大专文凭,报名参加了某大学的函授本科,并取得函授本科文凭。拿到文凭之后不久,邢诒仪便如愿当上了文昌市东阁镇美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尝到了造假带来的甜头之后,邢诒仪的做法,便向着一发不可收拾的方向滑去了。为在选拔乡镇干部时获得竞争优势,他指使下属出具假的“证明书”,千方百计把出生年月从1966年1月篡改为1970年11月,“年轻了”近5岁。
2007年成为公务员后,为了在从政过程中更具优势,他又擅自修改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等。2016年后,邢诒仪认为自己在政治上将有更大的前途,为了在组织面前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故意向组织隐瞒其婚姻、财产等情况,隐匿证据,对抗组织审查。
然而,他的这些做法,终究无法逃过纪检监察机构的法眼。2018年5月5日,当审查调查人员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才如梦方醒,终于明白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简单道理。
值得关注的是,邢诒仪虽然履历中充满造假之处,并没有太多真本事,但其通过贪腐手段赚到的真金白银却一点不少,在这一方面称得上“高手”。在白沙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他通过帮人承揽项目等方式大肆收受贿赂,数额高达2088万余元,其中1600余万元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收受的,即便是得知海南省纪委监委正对其问题线索进行初核后,他仍然没有收手,收受了他人100余万元。不仅如此,他受贿时间不短,共8年;受贿币种也不少,既有人民币,也有美元、澳元、加拿大元等。
当时负责清点其财产的调查人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细节:“在他家中搜查出来的现金之多,令人震惊。清点现金时,工作人员不得不开启电风扇给点钞机散热;保险柜中,有些钱甚至已经发霉。”堆在家里的现金,竟然能到发霉的地步,足见此人贪腐数额之巨,而从另一个角度,这也反映出了贪官贪污之后只敢把现金藏在家里,以至于朽烂发霉这种现象的荒谬。
梳理过往报道,便会发现,“钱在家里堆到发霉”,并非邢诒仪的专利,而是许多贪官共有的经历。
其中,因“小官巨贪”闻名的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在家中藏匿现金1.2亿元现金。这些现金被装在40多个水果箱中,被发现时已经有部分发霉。此外,广东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原所长罗耀星,因收受的赃款太多,也另外租了一套豪宅来给钱“住”。为了防止钞票受潮发霉,他不仅用塑料袋将钱扎成一捆一捆的,还未雨绸缪,在地板上铺上了防潮纸、干燥剂之类的东西,但最终,这些“黑钱”,还是在囤积的过程中发了霉。
据报道,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委原书记谢超,也是一个把赃款在家中放到发霉的贪官,他在接受纪律审查时,曾自曝心路历程:“面对反腐高压态势,整天惶恐、焦虑与不安,收来的钱不敢存银行,也不敢搞投资,生怕留下蛛丝马迹;大量的现金不敢放自己家里,只能狡兔三窟、费尽心思隐藏;拿着大把的钱也不敢花,以至于受潮发霉。”
对遵纪守法者而言,把钱放到发霉,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经济条件一般的人,对自己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必然十分珍惜,要么花掉,要么存进银行。而那些合法赚钱的富人,则会将自己闲置的财富转化为投资,投入金融系统创造收益。然而,对于那些贪官而言,这两条路却未必走得通。他们在贪污受贿时胆大包天,但贪到钱后,却一点不敢“露财”,不敢肆意消费,更不敢将这些赃款用于投资,这才造成了这种荒谬的结果。对这种人,我们只能说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资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网、上观新闻等
撰文 / 杨鑫宇 编辑 / 苍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