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他跟着蓬皮杜访华,用快门记录那个年代的“中国本色”

发稿时间:2019-07-19 11:24:00 作者:蒋肖斌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

  议价杂粮专柜、供销社、自来水站……一个法国摄影师将这些打着深刻岁月烙印的名词再次带回到我们的视线中,7月18日,“中国美术馆国际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49件布鲁诺·巴贝于20世纪70~80年代访问中国时拍摄的摄影作品。

  

  工人们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车队,上海,摄影,艺术微喷,1973

  

  小学生准备在天安门广场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北京,摄影,艺术微喷,1973

  

  天安门广场上学生们热烈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北京,摄影,艺术微喷,1973

  布鲁诺·巴贝,现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任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他的镜头,记录过周恩来、戴高乐等一代历史风云人物的荣光;拍摄过十月革命50周年庆典的鼎盛苏联、被红色高棉包围暗藏危机的柬埔寨;也定格下越南战争中挣扎的人性、海湾战争中世界末日般熊熊燃烧的油井。

  在巴贝看来,“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在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他总是以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的第一现场,在那些历史转弯的时刻,他,就站在路口,从不错过“与历史的照面”。

  1973年,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巴贝作为随行记者,拍下了西方世界眼中的神秘中国。正如巴贝所言,“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

  自此次访华之行按下第一次快门开始,巴贝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几十次往返中国,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过往的岁月,更是通过多年观察所捕捉到的传统文明向现代化迈进的巨大变革。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皆为上世纪70~80年代少见的彩色影像,覆盖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广西、江苏等多地区,是少有的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本色”。巴贝让我们得以从照片中窥见具有时代印记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婴孩与白叟、城市与乡村、重大历史事件与普通人生活图景都在此一一呈现。

  

  长江纤夫,重庆,摄影,艺术微喷,1980

  

  坐在乐山大佛的脚趾上,乐山,摄影,艺术微喷,1980

  

  在沪南电表厂门口打乒乓球,上海,摄影,艺术微喷,1980

  

  婚纱照,上海,摄影,艺术微喷,1980

  

  在议价杂粮店排队,上海,摄影,艺术微喷,1980

  在彩色摄影尚未得到重视的时代,巴贝率先尝试柯达克罗姆彩色胶卷,这在当时是颇有勇气的先锋之举。在“新彩色摄影”理论诞生之前的十几年,巴贝便已经对彩色摄影游刃有余。他不仅开创了彩色胶片在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还充分展现出彩色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这位来自红、白、蓝之国的摄影家,同样也在中国发现了百业初兴热情的红、理想主义纯粹的白、集体记忆怀旧的蓝。

  展览期间,巴贝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意大利人》系列、《布尔甘油田》等69件代表作品,将中国的历史光影和时代本色留在中国美术馆。

  

  展览现场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7号展厅,将展至7月28日(周一闭馆)。(文化副刊部编辑)

责任编辑:海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