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青年眼中的审计】村里来了扶贫审计人 村民马勒塞过上幸福年

发稿时间:2019-07-18 14:3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何天 王馨悦 中国青年网

  校媒记者 复旦大学 何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王馨悦

  2019年新年前夕,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凉坪村马勒塞一家搬进了新房子。

  这栋“一层半”小楼,水泥砌墙,瓷砖铺地,主人家住楼上,窗明几净,客厅摆放着一组灰色的沙发,上面盖着钩花坐垫。楼下半层起到防潮作用,堆放着饲料、农具、煤块,还有一组主人没舍得扔掉的旧家具。

  这样的新房在凉坪村并不少见。作为有多年扶贫经验的青海省审计厅派驻凉坪村第一书记吴军仓对这里的情况再熟悉不过了。

  

  吴军仓与村民马勒塞共同介绍家庭情况。校媒记者 九江学院张延坤/摄

  据吴军仓介绍,村里早期的房子多数都为泥土建造,年久失修,很容易出现屋顶塌陷或严重漏水。审计厅派驻的扶贫工作队来到村里之后,对乡政府下达的凉坪村19户贫困户和50户非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补助名额快速开展分配工作,坚持由村民书面申请、逐户入户调查、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张榜公示、签定协议书等程序。作为贫困户,马勒塞一家的新房能够顺利建成,就是得益于惠民的政策和执行的规范。

  马勒塞家的大儿媳指着院子里的不透光移动板房,告诉来访的客人们,这间不足十平米的板房是她的婚房。3年前,她从格尔木嫁来这里。“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大儿媳说。

  事实上,在扶贫工作开展以前,马勒塞一直努力讨生活,想让家人过得更好,但是由于资金困难,一直难以脱贫。在那个时候,他除了要打理自家15亩地,还要和十几个同村伙伴一起外出挖虫草。

  他先要在路上颠簸五六天的时间。从村里坐车去县城,然后从县城赶到西宁,再从西宁坐车前往玉树州。

  在高原4000米的高原草场上,他们用长树枝撑起塑料布帐篷,嚼着从下面带上来的挂面或者方便面,每天从早到晚在草原上跪着匍匐前进,趴在地上寻找细小的虫草。草原上阴凉潮湿,即使裹上羊皮,长期跪在草地上也会对膝关节造成伤害。

  即便“收成”好的时候,每天大概也就能挖到三四十根虫草。按照前些年一根虫草十几元的收购价,马勒塞的收益并不算高。况且进入草原挖虫草前,他们要先给草地的所有者缴纳七八千元的“草皮费”。“找邻居和亲戚借遍了才能凑上这个钱,要是没挖到(虫草)就会亏很多。”直到现在,马勒塞提起这笔钱,依旧不停地地抠着自己黑乎乎的指缝,视线总落在自己的手指上。

  凉坪村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759人,马勒塞一家因为资金困难也被纳为贫困户,并因此得到了产业、技术、住房等许多方面的帮助。同年,青海省审计厅的对口扶贫干部吴军仓任大滩村驻村第一书记。2018年,他又来到凉坪村担任第一书记,坚持驻村促进了各项扶贫政策落地。

  据扶贫工作队干部介绍,为了带来长久稳定的脱贫效果,青海全省开展了扶贫产业到户发展项目,在充分尊重贫困户自主选择产业权利的基础上,按照农区人均5400元,牧区人均6400元的标准精准落实到户。

  按照脱贫政策和工作的要求,吴军仓和他的同事对马勒塞一家进行了入户走访,他们与马勒塞一家人多次沟通和交流后,马勒塞最终选择了养殖产业,搭建了专门的牛棚,购买了四头小牛,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产业脱贫之路。与此同时,村里还设立了“互助金”,旨在为村民们,尤其是贫困户提供低息小额贷款,以为村民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业等提供资金保障。这一政策免去了像马勒塞一样挖虫草来改善经济条件的村民以往四处筹借草皮费的尴尬和无奈,谈到这一点,马勒塞的脸上露出了几分腼腆的笑容。

  

  马勒塞向大学生记者讲述脱贫故事。九江学院张延坤/摄

  起初,因为规模较小,马勒塞家每年只能卖一两头牛。随着资金充裕,规模的扩大,今年,马勒塞家已经养了八头牛,且每年可以稳定地卖出3、4头,获得3万多元的收入。马勒塞的妻子告诉来访者,这一规模还在持续增长中。

  据了解,2015年民和县把发展家庭牧场作为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的重要门路,大力实施“农畜联动、草畜结合”工程,当年建立家庭牧场2000户,规模养殖小区(场)10家。2017年,凉坪村产业帮扶脱贫107户,未脱贫的72户中含低保兜底贫困户2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截至2018年10月份,计划脱贫50户中,产业已全部确定并完成了95%以上。

  贫困户有了家庭牧场,吴军仓和驻村扶贫队的队员们开始关注村里的路。前几年,由于道路的沙石化,村里面的路况一直很差,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马勒塞也回忆起,当时若想去集市卖头牛,需要牵着牛一步一步从家走到数公里外的集市上,而为了赶上八点的早市,他六点多就得动身。

  扶贫工作队来到凉坪村后,对道路问题非常重视,经过与县公路局的积极协调,并制定实施方案,在2018年度终于完成对5公里的道路硬化,投入经费约110万元。自此,村里拥有了一条宽敞厚实的水泥路。马勒塞再也不用牵着牛走去集市,而是可以开着自家购买的拖拉机,出行方便了不少。

  路修好了,村民们走出去的路也宽了。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度开展,吴军仓和其他扶贫干部秉持着“扶贫先扶智”的理念,呼吁并鼓励大家去参加许多如拉面、挖掘机驾驶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培训的村民还会得到相应的证书,方便大家在务工时证明自己的技能。外出务工带来的较高收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在上一期挖掘机驾驶的培训班中,村里有50多位村民报名,其中有20余人是贫困户。

  马勒塞的两个儿子算是村子里较早走出去的,他们在广东的拉面馆打工,每人每月能收入5000元,堪称村里外出务工脱贫的典范。

  

  吴军仓向大学生记者讲述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九江学院张延坤/摄

  “只要有手艺,出去工作比种地收入高很多。老话说‘靠天吃饭’,种地的收入要看天,有手艺的话,收益就掌握在村民自己手里了。”吴军仓的话语里透露着对技能培训产生显著成果的骄傲。

  交谈中,马勒塞时不时地掏出他的智能手机查看儿子发来的消息。村里去年覆盖了移动网络,儿子3、4年前给他买的智能手机终于派上了用场。马勒塞家也在今年有了Wi-Fi。“平常主要和儿子聊聊天,看看他们发来的视频。”马勒塞摸着泛黄的手机壳说道。虽然只是网络的一些简单功能,却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如果说道路、房屋等设施的修建让村民的基础生活条件有了保障,那么网络的普及可以说将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一个档次。”吴军仓说。

  去年,在村里危旧房改造项目的资助下,原本需要8万元的建房费用,马勒塞自己仅花了35000元,便为家里盖上了新房。盖房子的时候,在扶贫干部的号召和带头组织下,村里的其他人纷纷赶来给他帮忙,大家不收工钱,齐心协力,终于让马勒塞一家人在今年过年前搬进了新房。让马勒塞倍感幸福的是,儿子媳妇全都在过年前赶回了家,而他则请来亲戚朋友,在新房里过了一个快乐团圆的除夕夜。

原标题:【青年眼中的审计】村里来了扶贫审计人 村民马勒塞过上幸福年
责任编辑:海竹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