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 黄博
每到韩婵老师送教上门的日子,15岁的残疾少年王丹丹眼里就活泛了很多。
家住陕北榆林清涧县石嘴驿镇二郎岔村的王丹丹,因患有严重的肌肉萎缩症,不能下地行走,加上家庭变故,去学校读书对他来说一直是一种奢望。
为了不让像王丹丹这样的孩子失去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力,清涧县2017年出台了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控辍保学政策。其中,特别要求为全县51名中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安排实施每月两次送教上门服务,全面保障残疾少年儿童也能接受义务教育。
因残长期窝在家里的王丹丹,从此有了“学”上。
和王丹丹一样,在陕北榆林市的清涧县、子洲县,所有的中重度残疾少年儿童,每月都能享受到这样的“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
“为了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建立了‘七长’责任体系”,清涧县委副书记赵贵波告诉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何为“七长”?赵贵波掰着指头说:县长、乡长、村长和局长、校长、师长、家长。
“七长”不是光应个名,而是层层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严格保证辖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适龄儿童“一个都不能少”。
类似的举措在紧邻清涧的子洲县同样如此。
2019年5月,子洲县专门召开了全县控辍保学工作推进会,下发了《进一步夯实“控辍保学”镇村两级工作职责的通知》,从责任、机制、制度、措施、保障等方面对“控辍保学”进行了详细的任务分工和具体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七长”责任体系,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压实了乡镇、村委、学校控辍保学责任。
“控辍保学”重在残疾少年儿童,难在外出人员子女。
子洲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吕瑞卿说,针对子洲县县外就读学生多的现状,该县建立了县外控辍保学和资助落实异地追踪监管和定期回访机制,及时掌握适龄儿童就学状况。
对于近期有情况反馈子洲县有133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学籍疑似辍学的问题,该县迅速启动“七长”联动机制,进行了细致的摸排比对。经查实,其中125名核实了他们的学籍所在学校,8名为残疾儿童无法跟班就读,由辖区内学校进行送教上门。目前,这8名残疾学生已全部建档,并进一步完善了送教上门机制。
清涧县“七长”责任体系建立后,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问题”大排查,建立了全县3-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台账,为49名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每月两次送教上门服务,每次2名教师,上课2小时。
与此同时,清涧县给予99名“三残”儿童少年每人每年200元的上学交通补贴,牢守教育脱贫“保基本”的底线。
子洲县在建立“七长”责任体系后,还充分利用起四支队伍,通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扶贫队长、帮扶责任人入户走访和宣传,全面掌握适龄学生入学状况和家庭状况,掌握学生动态及去向,实现对适龄儿童在学状态的有效监控,确保对有辍学苗头和疑似辍学学生及时发现和合力依法劝返。
同时,加大残疾儿童入学保障。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分类统筹、安置入学,对不能入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按照“一生一案”建立信息台账,纳入学籍管理,落实学校专人负责开展送教上门。2019年上半年,子洲县共为62名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切实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享受义务教育。
有了政策和举措,有了体系和机制,同时还要有资金扶持。
2018年,清涧县共落实特殊教育经费53.72万元;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生活补助经费87.67万元,资助学生2338人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122万元,资助学生2228人次;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68万元,资助学生544人次。
2018年,子洲县共投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536万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715万元,享受“一补”学生3565人次。精准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6387人次,发放资助金464.14万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据了解,类似的“七长”责任体系不仅在清涧和子洲,在榆林市的佳县、吴堡等贫困县也都在积极实施。
“通过韩老师这一年多的送教,原本少言寡语的丹丹现在胆子大了许多,性格也开朗了很多。”王丹丹的哥哥王桥很感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