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红军洞”里的军民情深

发稿时间:2019-07-16 00:21:00 作者:田文生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对于47岁的李先春来说,每年带着孩子去修葺“红军洞”,并讲述红军的故事,“就像每天都会睡觉吃饭一样”的自然而然。

  “我没有啥子文化,不晓得该怎么说,但我会一直这么做下去,让红军的故事能一直这么一代代传下去。”

  

  李先春是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梨园村的普通村民。1935年1月21日傍晚,几名红军敲开他爷爷李树清的房门,从此,这个家庭就和红军接下不解之缘。

  站在“红军洞”的洞口,李先春用浓重的綦江口音讲述家族记忆。他的爷爷并不知道敲门的那群人是谁,而且多数人说话都听不懂,还有几名伤员,看上去伤势很重,只觉得这些人面相很和气,就把他们迎进家门。

  进屋后,这群人有的担水、有的打扫院子,个个都忙前忙后的。

  “爷爷当时就觉得这些人挺好的,问其中几个口音大致能听懂的人,知道了对方是红一军团一师卫生队的战士。”李先春说,当天吃完晚饭,一名红军战士拿出银元递给李树清当作饭钱。 “爷爷表示,过路人吃顿饭,不兴(按:方言,意为没有这规矩)收钱。”

  第二天,卫生队撤走了,临行前,希望李树清能收留4名江西籍的红军重伤员,委托他护理养伤。

  “爷爷当场就答应了,”李先春说,爷爷后来讲了很多好话,才取得祖父的同意。“爷爷说得最多的理由,是红军是好人,那几个伤员走不动,不能不管啊,我们这儿背静(偏僻),一般没有人来。”

  到李家的红军是当天来到石壕的红军的一部分,在这些红军来到石壕之前,就有人造谣说“共产党来了要杀人放火”。可等红军真正到来后,农民发现红军并非“土匪”,而是有着严明的纪律,自带炊具和盐、米,就算农民主动送给红军粮食和蔬菜,红军也按价付给银元。

  农民邓月明曾被谣言吓跑了,但回家一看,猪仍在圈里,鸡也关在笼里,煮熟的饭菜原封不动摆在灶上,没有人动。一个姓朱的农民离开家时,慌乱中忘了抱走熟睡的婴儿,深夜回家,看见女红军将婴儿照顾得很好,心中有说不出的感激。

  “自己亲眼看到这些,就没人相信那些恶毒攻击红军的谣言了,但在当时,爷爷有三姊妹,一家人过得非常不容易。征得祖父同意后,爷爷说,‘只要我能过一天,就让这些红军过一天,’”李先春介绍,爷爷为躲避军阀部队的搜查,将伤员转移到屋后山脚下一个名叫“油岗咀”的岩洞隐藏。

  

  李先春的姑姑李学林当时只有11岁,经常为红军送饭,送饭时就把饭碗放在割草的背篓的底部,上面盖上草,假装去割草,为红军送饭。“爷爷他们还曾经用四担谷子,去贵州(记者按:梨园村离重庆和贵州交界处不远)请土郎中来为红军治病,按郎中的指点,以及本地的土方,到处找草药为他们治病。”

  尽管小心翼翼地收留了红军,但红军的消息依然流出去了,当地的冯姓地主带人来抓,搜出了一双红军胶鞋。

  “我祖父和爷爷跪在地上求情,对方收下了5担谷子,才没有继续追问下去,放过了几个红军。”李先春说,即便自己的爷爷尽力去救护几名红军,但是,当年2至3月,被收留的两名红军战士仍然因为伤势过重,相继牺牲,爷爷李树清和农民唐明兴将其遗体掩埋于洞外;4个月后,一名伤愈的红军选择辞别李家,去追赶部队;而剩下的最后一位,养好伤后留在李树清家帮忙干活,一起生活了两年多时间,有一天,这名红军在打通镇被国民党军队“拉兵”时抓走,“后来我们家里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

  为了纪念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的百姓把三块大石头夹出来的凹槽“油岗咀岩洞”改名为“红军洞”。

  “我的爷爷李树清已去世多年,但我要把他当年给我讲的红军故事讲给我的晚辈听。”李先春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綦江7月15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田文生 王林 见习记者 朱彩云

责任编辑:郭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