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38年! 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 看朱鹮之乡如何护救世界珍禽

发稿时间:2019-07-12 12:36: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张校峰 孙海华 中国青年网

  仲夏时节,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洋县,群山青翠、绿水长流,广袤的绿色大地上不时飞过几只朱鹮,它们身姿优美,破空长鸣,令人惊艳。

  朱鹮,被世界鸟类保护联盟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野生朱鹮相继从俄罗斯、日本等主要分布国消失。1981年5月23日,国务院派出的动物科考小组在洋县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拉开朱鹮保护的大幕。 和谐。 夏永光 摄

  38年来,政府、专家、群众联合密织保护网,朱鹮迅速开枝散叶,种群数量接近5000只,野生朱鹮活动范围也从1981年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陕西省汉中、宝鸡、安康三市16个县(区)的1.5万平方公里,并呈逐年扩散态势。而人工繁育种群,在国内8个省(市)和日本、韩国都有分布。

  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一场悉心护救的持久战,催生了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

  中国方案孕育星星之火

  中国历史上对朱鹮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禽经》。西汉时的苏武曾用“金堤晒羽翮,丹水浴毛衣,非贪葭下食,怀恩自远归”的诗句,借朱鹮表达自己不屈不挠,效忠汉廷的心志。

  在隔海相望的日本,朱鹮倍受国民喜爱,古老史书《日本书纪》称朱鹮是日本的象征。觅食。 刘齐轩 摄

  上世纪初,日本朱鹮数量锐减,被列为禁猎鸟。1958年,日本朱鹮仅剩11只。1960年,朱鹮被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设立朱鹮保护中心、人工饲养、人工孵化……随后多年,日本专家努力尝试,却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1980年底,日本对本土最后6只朱鹮集中进行人工饲养繁育,专家竭尽全力精心呵护,期待奇迹发生。

  同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受国务院委托,带领“中国朱鹮专题考察小组”,历时3年,走遍中国17个省的260多个朱鹮历史分布点寻找朱鹮。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在秦岭南麓的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在半山腰的一株百年青冈树上,一只朱鹮正在照料3只幼雏,另一对成鸟栖息在不远处。我们非常激动,这时,突然又飞回来了一只还巢的朱鹮。”当时的情景,83岁高龄的刘荫增至今历历在目。他告诉记者,围绕着如何保护这7只朱鹮,专家们展开了认真研究和激烈辩论。 秋舞。赵纳勋 摄

  据刘荫增介绍:近代以来,日本的工业化进程空前加快,森林被毁,工厂林立,电线密布,稻田广撒农药,适合朱鹮生存的环境几乎全被破坏,日本将野生朱鹮迁地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此时中国秦岭南麓的姚家沟,森林茂密,原始稻田一年只耕作一季,溪流清澈见底从未被污染,这些都是朱鹮赖以栖身繁衍的乐土。因此,中国专家们选择了就地保护的方案,并得到上级批准和大力支持。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完全正确。”刘荫增说,中国出借或赠送日本的多只朱鹮,与其本土朱鹮交配繁殖,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到2003年10月10日,日本本土最后一只朱鹮死亡,日本本土朱鹮灭绝。而中国的7只朱鹮经过悉心保护,到1990年已成功繁育10窝,飞出幼鸟19只,“为世界朱鹮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实践力促开枝散叶

  今年6月26日,陕西省在日本大阪举办的“友好之轮 和美世界——朱鹮文化展”上,一份38年前洋县人民政府发布的文件吸引了众多参展观众驻足观看。 喂养。 夏永光 摄

  1981年,洋县发现朱鹮的消息震惊世界,保护朱鹮迅速成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5月27日,朱鹮发现第4天,洋县人民政府即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筑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巢区开荒、放炮。

  6月5日,朱鹮发现第9天,洋县林业局选派路宝忠等4名职工组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小组进驻姚家沟,协助刘荫增对朱鹮展开抢救性保护。

  “当时,我们采用了死看硬守、严防死守的办法,站上4名工作人员天天紧盯着这7只朱鹮。它们飞到哪,我们就带上干粮紧跟到那,一边保护,一边观察记录朱鹮习性和状态。今天看它飞过一座山头,明天就老早在那座山头等着,看它再往那里飞。”路宝忠说。

  路宝忠介绍,每到3月至6月的朱鹮繁殖期,他们就在每棵朱鹮筑巢的树下搭建观察棚,24小时监护。同时,他们在树干上抹黄油、放刀片、缠上塑料纸,严防蛇、黄鼠狼等动物爬上树,还在每个巢下都挂了尼龙网,避免幼鸟掉巢摔伤。

  38年,上上下下,从保护朱鹮大宣传到国际合作大保护;从成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到建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级政府保护朱鹮的脚步从未停歇。

群舞。 夏永光 摄

  38年,从精准保护到宏观保护,再到科学化、现代化保护;从实行朱鹮信息报告奖励制度到朱鹮繁殖期群众承包监护,再到建立野生动物肇事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中国朱鹮家族在中国专家、护鹮人和洋县群众共同铸造的“红鹤方舟”中快速繁衍壮大。

  “我们用38年的接续奋斗,挽救了朱鹮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保护朱鹮的中国实践已让中国朱鹮开枝散叶。”路宝忠感慨,继中国2004年首次进行朱鹮野化放飞以来,日本、韩国相继进行了朱鹮野化放飞。“目前,秦岭7只朱鹮的后裔已自由翱翔在中日韩三国的国土之上。”

  中国经验助推生态文明

  6月26日,洋县洋州街道办事处梁家村3组的周淑媛在自家3楼阳台晾晒衣服。20米开外的大榆树上,一只朱鹮正在为巢中的两只幼鸟喂食。人鸟和谐相处,互不设防的场景格外暖心。

  周淑媛介绍,从2012年朱鹮在她们村做窝开始,为保护朱鹮,巢区附近的群众都养成了低声说悄悄话的习惯,逢年过节连鞭炮都不放了。 翔舞。 赵纳勋 摄

  38年护鹮路上,这样暖心的故事接二连三。

  洋县黄安镇的刘海昌在当地发现一只冻僵的朱鹮后,顶风冒雪步行30多里山路,赶到朱鹮保护站报告,早被人们传为佳话;洋县溢水镇刘庄村的任万枝老人,一家三代照看朱鹮、驱猫赶蛇、护雏归巢的感人故事,洋县人大都耳熟能详……

  现在,西成高铁洋县段车轨两旁34处加装了总长33公里的朱鹮特制防护网,这在国际上尚属首例;在洋县实施的“鹮田一分”项目,每种一亩水稻,边上就会留一分空地以供朱鹮活动觅食。这些项目在洋县的落地实施,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临水照影。赵纳勋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8年朱鹮保护,造就了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积累起的“绿色存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释放出“经济增量”。

  目前,洋县已创建成“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累计发展有机生产企业29户,认证有机产品14大类79种14.3万亩。有机产业已成为洋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在洋县,以览油菜花海、游大美田园、观秦岭四宝、品有机美食、拜纸圣蔡伦为主题的全域旅游,正吸引着一批批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原标题:38年! 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 看朱鹮之乡如何护救世界珍禽
责任编辑:吕佳璐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