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从肖克利的失败看技术创新者的窘境

发稿时间:2019-07-11 16:5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陈姚 中国青年网

  彼时的贝尔实验室,网罗了肖克利等一大群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为他们营造了非常独特 的创新创业氛围,这家传奇的企业实验室一共获得了8次诺贝尔奖,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 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太阳能电池等等改变世界的发明

  71107.jpg

陈 姚 (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今年是一位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逝世三十周年,不过好像大家都已经把他忘记了。这种忘却并非因为他的获奖成果不够出名,相反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也并不是他在科学之外事业的影响不够深远,其实是他开启了硅谷的创业年代。追溯这位杰出物理学家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大众对他的忘记好像正是源自他创业失败之后。他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肖克利1910年生于伦敦,3岁移民美国,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固体物理学博士,之后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而让他获的诺奖的成果,正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他未来人生命运的晶体管。对于晶体管,今天我们已再熟悉不过,也正是在这个小零件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电子产业革命、开启了所谓第三次浪潮,所以称晶体管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毫不为过。

  而在当时,无论是学界还是商界,也确实已看出了这是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从肖克利获诺奖的时间之快就可以窥见一斑。1948年申请专利到1956年获奖,肖克利和另外两位贝尔实验室的同事只用了不到8年时间。而据1985年的统计显示,60%的诺贝尔物理学奖、52%的诺贝尔化学奖、45%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研究发现需要等上超过20年才颁发给发现者,主要就是需要学界认可认证直至达成一致,颁奖的过程耗时过长。同样是突破性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重大发现,比如DNA的发现者沃森、克里克与威尔金斯用了9年时间,发明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用了16年,屠呦呦获得医学奖与她的成果应用之间超过了40年。由此也可见晶体管这一科研成果的突破性,以及科学界评价的一致性。

  当然,肖克利的前半生也着实幸运。科学家的成功,往往要归功于他所在的团队和环境。肖克利是实验室中负责新一代电子管的团队负责人,和他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两位科学家沃尔特·布兰坦(Walter Brattain)和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其实更早发现了晶体管的原理。随后,肖克利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了性能更好的结型晶体管。而此处笔者想特别强调的是,那个时代的贝尔实验室,网罗了肖克利等一大群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为他们营造了非常独特的创新创业氛围。

  贝尔实验室虽然当时产权归属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却没有把商业利益作为实验研发的第一或唯一标准,给予了科学极大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发挥自身的才智去攻克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之间的难关。最终,这家传奇的企业实验室一共获得了8次诺贝尔奖,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传真机、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太阳能电池等等改变世界的发明。

  获得诺奖之后,拿着主要专利的肖克利一心想把晶体管产业化,实现名誉和经济的双赢。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他选择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总结那些奠定他前半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比如团队、文化、生态等等,挣钱的冲动掩盖了一切。1956年,肖克利主动离开贝尔实验室,拿到一位叫贝克曼的科学家朋友的投资前往老家加州圣克拉拉开始创业。

  作为一个成功科学家和一个失败管理者的肖克利,创业失败的基因突显。首先,长期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顺风顺水,让肖克利变得独断专行和目中无人,听不进任何意见建议。基于自己的名望和人脉,肖克利公司甫一成立,就招募到了当时全美最优秀也是最前沿的半导体专家团队,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发明集成电路、Intel的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等。据说当时肖克利公司招聘这些奇才的广告是用代码写的,可见当时肖克利公司的要求之高和信心之足。但无论这些团队和人才多么优秀,公司的产品方向和制造工艺如何都必须由他个人决定,其他团队成员没有任何发言权。他还多次否定了诺伊斯等人关于二级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新方向的开发建议,甚至导致他们错过了新的诺贝尔奖机会。其次,他在公司经营和管理方面其实没有任何经验和远见,而同时他又有着相当的事业野心和商业企图。这导致公司的产品方向一变再变,公司成立一年多之后都没有任何产品发布。据当时公司的员工、后来提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回忆,1955年肖克利提出要生产出5美分一只的晶体管,但其实直到1980年世界范围内都还无法达到这一生产成本。这一计划失败后,他又让公司集中力量搞基础研究。种种朝令夕改和无疾而终的战略投资,也让肖克利和投资人贝克曼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第三,就像绝大多数科学家的身上共同的特点,肖克利坚持产品一定要比老东家贝尔实验室的更加精致完美,但问题在于市场和时间无法等待,最终资本市场抛弃了他,转而寻求技术更加稳定和具备良好效费比的解决方案。

  肖克利公司后来的命运由于“硅谷八叛徒”而为人熟知。在迅速得到注资的情况下,由罗伯特·诺伊斯领衔、来自肖克利公司的八名科学家继而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另外七人是戈登·摩尔、谢尔顿·罗伯茨、朱利亚斯·布兰克、尤金·克莱纳、金·赫尔尼、杰·拉斯特、维克多·格里尼克)。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是,这八个人是在一张一美元的纸币上签下名字宣布自己要出走,肖克利则骂他们是“叛徒”。在仙童公司,诺伊斯进一步将集成电路商业化了(他其实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得州仪器的杰克·克尔比Jack Kilby几乎在同时发明了集成电路),仙童也奠定了硅谷作为世界信息产业革命原发地的地位。虽然仙童公司最终也没能取得真正的商业成功,但其对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据说1960年代末的一次半导体峰会上,400多名参会者只有24人不是仙童的前雇员。

  在这一点上,人们还是要感谢肖克利,正是他当年回老家创业的选择,让世界精英的人才和创新的焦点来到硅谷。随着企业、人才、资本、高校等要素的逐渐集聚,这里形成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但显然,创业失败的肖克利并没有吸取教训,用他科学家的执着在一意孤行的道路上走到黑。公司歇业之后,他选择继续回到大学校园教书。到了晚年他突然开始迷恋人种学,妄图证明黑人智商要比白人低,最终因为这种典型的种族主义色彩的研究名声毁于一旦。直到1989年,一部分因为他创业失败后与同事交恶的形象、一部分因为种族主义的研究,他在被人遗忘中离世。

  对于这个案例,笔者觉得起码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对于科学家而言,甚至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对科学和研究的执着成就了他们,他们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也限制了他们在创业道路上获得商业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当你拥有了一项自以为傲的产品或专利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市场研究和用户调研,要对这个产品、这项技术是否真的足够好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即使你的技术已经独步天下,也需要为了市场应用和成果转化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改良,很多时候技术先进性并不意味市场成功。即使你是天才的科学家或发明人,也要明白自身的短板,为公司配备好专业的团队并充分授权。如果自身没有管理经验和组织才能,尽可能将公司的经营交给职业经理人和市场营销人员,自己做好分内的工作,与团队一起共同成长。

  另一方面,无论是何种创新创业业态或形态,都要对创新的成本投入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和准备。现在通过对创新管理的研究我们知道,技术创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创新失败的几率更高。实验室创新转化为成功的产品之间,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落后的风险、规模化生产的风险、行业政策风险,产品面世之后还要面对如何改变消费者习惯、市场规模变化等等市场风险。

  总之,技术创新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就像晶体管这样的发明,大家已经看到了这项发明的划时代意义,但第一只晶体管诞生到1971年因特尔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微处理器、从而带动半导体行业的大发展,已经是晶体管申请专利20多年之后的事情了,足以见得发明成果与商业成功之间的巨大差距。

  无论是创业者本人还是对某项技术创新感兴趣的投资人,不要只盯着眼前的某一项成果、某一个发明,更值得考量的则是这个发明背后是否已经有了,或有助于实现集成创新、复合创新的创新网络,能够有效构建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的成功可能,有效防控风险。

原标题:从肖克利的失败看技术创新者的窘境
责任编辑:高原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