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的纠结:回家乡,还是“漂”在大城市

发稿时间:2019-03-08 08: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什么是“小镇青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宏艳认为,它一方面指现在生活在小镇的青年,另一方面指从小镇走出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向左走就是大城市,向右走就会回到家乡”。

  是挤进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漂”着,还是回归小城市?两会期间,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中国青年网打造的谈话类视频节目“两会青年说”,开篇就聚焦青年就业创业,邀请不同行业的“小镇青年”“北漂”创业代表,讲述自己的青春奋斗故事。

  “我当时的钱只够在北京把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三所学校考完了,实在没有路费再去上海参加考试。非常幸运的是,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回忆起参加“艺考”的日子,青年演员李光洁觉得,上大学是“小镇青年”的起点。

  在演员这条路上,1981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的李光洁没少吃苦头。“您好,我是中戏的学生,这是我的资料,您看如果有合适的角色请联系我。”拿着简历到招待所挨个敲剧组工作人员房门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年冬天在北京大兴拍戏,剧组的服装组组长看李光洁冻得可怜,就让他到服装车上去睡会儿。“我就钻进服装车,拿一堆衣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结果李光洁不知道睡了多久,等饿醒的时候已经是下午3点,“饭车早就走了,附近也没个小卖部啥的,那时候更没有外卖,只能生扛”。

  对于曾经吃过的苦头,李光洁倒挺乐观,“那个时候觉得苦,其实后来再看就觉得不算个事儿”。

  90后女孩杨丽丽也当过“北漂”。她曾和七八个人挤在潮湿的房间里睡上下铺,受了委屈悄悄躲在被窝里哭一场,再暗暗给自己打鸡血,“没准儿下一份工作还不如这个,要做一行爱一行”。

  坚持了3年,杨丽丽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自主创业。回首那段青春岁月,杨丽丽最先想到的是“感谢”:“那段时间磨练了我的个性,让我学到很多东西,那份工作我一直干了3年,直到回到家乡自己创业,其实它对我以后的发展帮助特别大。”

  “北漂”创业者姬岩在北京生活了17年,2018年返乡创业,在北京、西安两地经营着自己的公司。经过多年拼搏,他总感觉,只有回到北京才能睡个踏实觉。

  孙宏艳曾对这些“小镇青年”做过研究,发现像姬岩这种特别有归属感的人是极少数,“没有归属感的才是大多数,我把他们叫做‘双重边缘人’。”她解释说,这部分青年,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认为这是“别人的北上广”;回到家乡,又觉得家乡也不是他的家乡,“这就体现出家乡和大城市在文化、人际关系、获得感上的落差”。

  而这种归属感并不是拥有一个北京户口就能解决的。李光洁到现在也没太注意过要怎么办理积分落户。杨丽丽说,即使现在给她一个北京户口,也很难找到那份归属感。“一次加班到凌晨,在回去的路上站在霓虹灯亮起的北京街头,很迷茫,感觉城市里那么多盏灯,没有一盏是为自己亮的”。那种失落和思乡交织的感觉,杨丽丽到现在想起来依然眼圈泛红,她说:“如果有好一点的机会的话,还是想回到家乡发展。”

  孙宏艳曾在大学生中做过调查,问他们毕业后最愿意去哪儿。很多学生的回答都是,愿意去武汉、南京、杭州这样的城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支持青年创业提供了众多有力举措:“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将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制定支持双创深入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

  姬岩就曾两次返乡创业。他坦言,第一次有点“逃离北京”的意思,第二次回到家乡西安创业,则是一种战略需要。作为创业者,姬岩想要在家乡寻找更多发展机遇,比如“一带一路”的机遇。而作为一名在北京安家的“小镇青年”,他也承认:“北京的土壤很好,能够吸收到很多综合性营养。”

  他觉得,“漂”过之后再返乡创业的青年,一定要检测好自己的“DNA”:“自己在个人经历、资源、教育背景、从业经历方面,到底适合哪一块,作出的选择是否适合当地。”姬岩强调:“要先给自己一个好的定位、一个真切的认知、一个好的创新空间,再迈出创业这一步。”

  对于在大城市生活工作过的“小镇青年”来说,回到家乡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败了”?

  杨丽丽顶着周围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回来待不住”的置疑,克服了资金不够、人手不足的困难,创办了自己的麦秸画工作室。她在家乡发展蒙古族特色手工艺品,带着乡亲们一起制作麦秸画,再收购村民制作的半成品进行加工。她不只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还帮助家乡的贫困乡亲增加收入。

  孙宏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年表示愿意回家乡创业,但真正把这个想法落实到初步计划的只有不到10%,有计划并有实际行动的仅占2%。

  最终没有返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青年向孙宏艳反映,主要原因还是“大城市”和“小镇”之间的落差。比如觉得大城市机会更多、更公平,但是成本太高,所以他们想回到家乡。但是回到家乡又觉得受到很多局限。“‘小镇青年’有幸福感,他们也摸到了‘天花板’。”孙宏艳说。

  杨丽丽也坦言,自己感觉伸手就能摸到“天花板”。那么对于青年来说,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如何打开“天花板”,看到更广阔的天地?青年返乡创业,最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孙宏艳分析,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资金、知识、经验,以及政策方面的帮助。而群团组织,比如共青团,其实为青年提供了很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包括实习岗位,“像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这些都为青年敢于追梦提供环境,让他们更有序地参与创新创业”。

  2019年03月08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