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长安君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常能看到一些小伙伴关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声音。这其中,既有点赞和肯定,也有吐槽与期待。
网友A:“立案登记制改革非常好,案子当场就立上了,可法院说案件太多,要几个月后才排到我,怎么做才能让法院快一点?”
网友B:“我是异地打官司的当事人,可律师告诉我,对方企业是本地纳税大户,区长都让他们三分,这种情况下,如何防止法院搞‘地方保护’?”
网友C:“我的纠纷很简单,店里工作又走不开,没时间去法院出庭。可案子不归互联网法院管,能不能让普通法院也可以‘网上开庭’?”
网友D:“法院建立了审判流程公开网,可以在线查询自己的案件进展。可我的案子已经超审限了,到底还要等多久才可能获得判决结果,这类信息有没有查询渠道?”
法官:“我和庭长都是员额法官,可他办的案子明显没我多,而且很多是简易案,硬骨头留给我们‘啃’,这种不合理现象是不是该管一管?”
法官助理:“实行司法责任制后,办案效率是提高了,可案子逐年递增,根本没有减下来的势头,为什么不能让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作用,让法院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法院办公室人员:“都是学法律的,员额法官可以走单独职务序列按期晋升,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有没有合理的交流渠道?”
……
透过上述声音,长安君深深感觉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国政法战线办成了许多“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办成的大事”,但是,政法领域的改革,也远没有到缓一缓、歇歇脚的时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昨天上午,在司改领域,一张新的路线图徐徐展开: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五五改革纲要”,也即《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它倾听问题、对准痛点,意在推动改革不断深化落实、举措持续迭代升级。
既然已是第五个“五年计划”,与往年相比,其中举措有何新意 ?是否回应了人民群众和一线干警的内心关切 ?落地后,将为百姓带来哪些红利 ?
且由长安君为大家一一道来。
1.5万字、10大部分、65项改革举措
“站在新起点,画好工笔画”。
纵览“五五改革纲要”,用这10个字来概括其立意,恰如其分。
这份共计1.5万字、分为10大部分、65项改革举措的纲要,开篇就提出,要“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深化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4个“更”,每一个背后,都藏着改革走过的千山万水。
在今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系统要在更高起点 上,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什么是“更高起点”?在长安君看来,包含四层含义:
更高起点,意味着“抓好落实”。纲要全文里,“落实”二字共出现27次 。改革就是一场接力跑,必须一棒接一棒。所以,必须秉持钉钉子精神,层层抓落实。把前5年立柱架梁、夯基垒石的改革举措巩固好,才有在未来5年,再创新功的基础。
更高起点,意味着“融入大局”。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有了新理念,政法机关不能“自扫门前雪”。纲要的65项改革举措中,有6项精准对接三大攻坚战、“一带一路”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产权司法保护等党和国家重大战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法机关厉行法治,就是在为打造更加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做贡献,也实现自身工作的新跨越、大发展。
更高起点,意味着“系统集成”。 政法领域改革已进入系统性、整体性改革的新阶段,后续举措必须与前序改革衔接配套、接续发力 。以司法责任制改革为例,法官办案自主权大了,要防止各行其是和“灯下黑”,还要与内设机构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相关配套举措必须有机嵌入,才能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
更高起点,意味着“科技助力”。 移动通讯即将进入5G时代,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覆盖率已居全球前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也有了更多应用场景。纲要中,有5项改革举措,涉及智慧法院建设和科技深度运用。 政法机关只有搭上科技发展这班“时代快车”,才能确保司法改革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两翼发力 。
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不仅要建“大工程”,还要搞“精装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第6次会议上说,要“画好工笔画” 。长安君看来,配套改革就像精装修、工笔画。 讲究严谨细腻、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敷衍。
比如,都知道院庭长入额就要办案,但“办案少、办简案”怎么破?
“五五改革纲要”不仅强调,法官入额必须办案,而且完善了对院长、庭长办案情况的考核监督、内部公示、定期通报机制,促进院庭长办案常态化。
又比如,审判辅助人员和司法行政人员的“晋升”,怎么走?
“五五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结合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岗位交流机制,拓宽各类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
一条条、一项项,既注重查缺补漏,又强调优化提升。如“画工笔画”一般,狠抓问题不放松,于空白处落准笔,于粗疏处做细工。
如此,才能确保改革落地见效、不断突破创新。
“道路千万条,民生第一条”
时代在变,期待也在变。
对老百姓来说,司法体制改革,意味着一波波司改“红利”。 大家期待,期待法院办案更快、期待冤错案件更少、期待执行更有力、期待诉讼程序更便捷……每一项期待,都呼唤着作为与担当。
“道路千万条,民生第一条”。 这是“五五改革纲要”给长安君的最直观印象。
比如,百姓不仅期待诉讼机制更顺畅,还盼望诉讼方式更方便快捷。 纲要中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44家法院开通网上立案服务,共网上立案238万件。但与收案总量相比,网上立案机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网上提交诉讼材料、缴费等技术还需完善,跨域立案、在线庭审等配套机制尚待健全。
比如,百姓不仅期待解决异地诉讼难,还希望打破诉讼“主客场”现象 。纲要提及,对于已经解决异地诉讼难的当事人,更期待审判结果能够公平公正,不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
比如,百姓不仅期待审判结果公正,还盼望能够尽早实现诉讼利益。 纲要坦承,立案登记制改革实行以来,全国法院登记立案数量超过6489万件,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但随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司法资源相对有限,有时案子立上了,还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开庭审理和获得结果。“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公众更盼望能够形成长效机制,将“两到三年”的工作努力,变成垂范久远的制度成果。
比如,百姓不仅期待及时了解司法资讯,还希望公开机制更加健全。 纲要介绍,中国法院已建成审判流程、庭审活动、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四大公开平台。其中,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裁判文书近6000万篇,访问量超过210亿人次。但公众仍期望能够进一步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纲要中的民生指向,清晰昭示了一句话:“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而是: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
干一件成一件,让红利尽快“兑现”
深化改革,难在落实,重在落实。
“五五改革纲要”里的65项改革举措,对前述每一项需求,都有呼应措施。有的,甚至形成一套系统解决民生司法保障问题的“组合拳”。
未来5年,哪些司改“红利”已经写入了日程表?
红利1:人民法院将搭建更加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诉讼服务制度体系,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诉累。
纲要中说,跨域立案改革将全面推进,实现诉讼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将总结互联网法院和浙江“移动微法院”等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电子诉讼 在全国法院的覆盖范围、适用比例和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在线立案、在线缴费、电子送达三类应用覆盖全国法院。
红利2:人民法院将健全优化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机构职能体系,切实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免除人民对司法不公的担忧。
纲要提到,最高人民法院将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审级制度,推动将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指导意义、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交由较高层级法院审理。深化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打破诉讼“主客场”现象的新型诉讼格局,让当事人不用再担心“地方保护” 。
红利3:人民法院将完善“诉源治理”机制,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纲要中说,各级法院将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实现大部分纠纷在诉前解决,法院集中精力解决更具规则意义的案件。同时,还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从制度和管理上破解人案矛盾。此外,强制执行法的起草工作也已启动 ,切实解决“执行难”的源头治理机制。
红利4:人民法院将健全更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制度体系,让诉讼活动更加透明、诉讼结果更可预期。
纲要介绍,各级法院将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不断扩大公开范围,同时加大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整合力度。就在月初,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公开民商事案件相关信息的通知》,要求各高级人民法院不仅要主动向社会公开辖区内各级人民法院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结案率等信息,并积极探索向当事人公开未按审限要求审结的民商事案件预期审理期限 。
“织密扎牢民生司法保障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写在纲要里的原话,一字一句,重千钧。
按照中央部署,人民法院牵头的改革任务,绝大多数要在2020年完成。
可以想见,从纲要发布之日起,如何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就成了摆在全国法院面前的一份大考卷。
合格的答题者,要确保干一件成一件,改革红利尽快兑现 。长安君衷心期盼,几年之后,打开微信公众号后台,看到“老问题”都已迎刃而解,“新期待”也尽在掌握,推动司法体制改革朝着新的伟大胜利不断奔流向前。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作者何帆,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