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的关系,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与津冀协同联动……
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各项任务取得的显著成效,用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我们身在其中,受益其中。广大群众都能切身感受,有目共睹。”
五年来,一批令老百姓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标志性成果,见证了协同发展的现实意义。
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2648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核心问题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五年来,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史上最严“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出台实施,并经历两次的修订完善,北京产业的“白菜帮子”迅速剥离。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年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已累计达2.16万件。批发零售、制造、农林牧渔等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比重已降至21.9%。
本市的存量疏解,也在持续发力。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已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累计达到2648家,疏解提升台账内市场581家、物流中心106个。
高校疏解也在稳步推进。北京建筑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累计入驻师生超过3万人。医疗卫生方面,天坛医院新院区实现运行,老院区搬迁腾退,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加快建设,北京口腔医院迁建选址确定。
此外,还建立了疏解的相关配套政策,包括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的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实施疏解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涉及减免税费11种;出台关于加强非首都功能腾退空间管理和使用的意见,对腾退空间实施分区、分类和强度管控等等。
PM2.5浓度创监测以来“历史最低”
生态、交通、产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五年来多个项目实实在在落地,让“协同”全面提速。
生态领域,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最低,比2013年累计整整下降了42.7%。这一历史性的成绩,归功于京津冀压减燃煤、控车节油、清洁能源改造等各项减排任务的合力推进,持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紧密的生态协同合作,还表现在联合治水上。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政府和中交公司共同出资,联合组建了永定河流域治理投资公司,统筹推进永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此外,京冀两省市还共同签署了《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按照“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原则,对密云水库上游实行生态补偿。
交通领域,国家高速公路网7条首都放射线北京段已全部建成。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顺利实现;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在三省市实现互联互通,发卡数量已累计超过180万张……交通领域协同发展成效,令三地老百姓都能切身体会。
产业领域,五年来京津冀“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据悉,目前曹妃甸示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已达130余个,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累计签约项目达21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则达941家,注册资金102亿元。
三地重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总投资74.5亿元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项目在沧州投产,带动就业2000多人。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带动下,2015年至2018年北京到津冀投资的认缴出资额也已累计超过7000亿元。
1683公顷腾退土地实现“留白增绿”
“这一战略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落在老百姓的获得感上的。”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副主任刘伯正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大家都能看到,也能感受得到这个“获得感”,尤其是三个得到:得到大量的绿色空间,得到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得到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务。
截至去年年底,北京1683公顷腾退土地实现“留白增绿”,明城墙遗址公园北侧绿地、常乐坊城市森林等一批公园向社会开放。
通过疏解,把过于集聚的优质公共服务功能辐射到更广泛的地区,同时惠及当地更多人民群众。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
此外,就业与社保方面的协同成效,也能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便捷。目前,三地工伤认定现场调查核实、伤残等级鉴定结果已实现互认。此外,还成立了全国首家跨行政区域人力社保服务中心,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一点投诉、联动处理”。
刘伯正表示,今年北京还将继续推动优质资源向河北延伸,强化就业、养老、社保跨区域政策衔接,让老百姓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