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工世家”合影:刘合祥、刘同建、刘志鑫(从右至左)
新华网济南2月3日电(李志勇) 今年春节,刚刚到煤矿工作一年多的刘志鑫终于圆了一个“配齐”梦。
从1958年19岁的爷爷刘合祥成为煤矿工人,到父亲刘同建上世纪90年代接班,再到新时代的“挖煤工”刘志鑫,这个“矿工世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经历了进步与改变,折射出煤矿发展变迁史。
今年春节期间,笔者走访了住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海河花园的刘志鑫一家。谈及他们眼中的春节印象,祖孙三代感受各有不同,但煤矿变化却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别人是坑爹,我爹可是坑儿子”。24岁的刘志鑫率先吐槽,2017年,他从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后,被他父亲叫来煤矿当矿工,感觉被父亲“坑得很惨”。
细聊得知,由于父亲常年在矿上工作,从刘志鑫记事起,家人就聚少离多,尤其是春节,几乎就从来没“配齐”过,这让刘志鑫对煤矿“意见”颇多。所以,在毕业后,刘志鑫抱着应付交差的想法,来到父亲建议的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滨湖煤矿,这一来才发现原来“冤枉”父亲了。
“花园式环境、生态矿井、智能化采煤、无人化作业、一键启停……,你能想到这些时尚前沿的词汇描述的就是煤矿吗?”刘志鑫自豪地说,作为薄煤层“智慧矿井”,如今在滨湖煤矿采煤,只需要在地面上点下鼠标就行了。刘志鑫手里就管着价值3000多万元的薄煤层自动化无人开采机组,并成为滨湖煤矿综采区的一名见习技术员。
刘志鑫告诉笔者,对煤矿来说,如今不仅工作环境大有改观,矿上还取消了夜班生产,实行了周末集体休假制度,过年还有年假,也有时间约朋友聚会、约女朋友逛街,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与过去对比,孙子说的那些一键采煤什么的,我是一句也听不懂,更是想象不到和理解不了。”说到今昔对比的变化,刘志鑫82岁的爷爷刘合祥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我是在1958年通过招工的形式进入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的陶庄煤矿干壮工,当时我才19岁。”回忆起在煤矿工作的往事,老爷子语气有些沉重。从农村长大的他听传言说,在地下刨几下就能出煤,于是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下矿井挖煤。但他到了井下才知道,从下井到工作面有20多里路,得爬7000多磴(类似楼梯台阶),走2个多小时,一个班下来要10多个小时。爷爷刘合祥说,以前井底煤矿条件差,矿上都是用人力抬下去的木垛进行支护,采煤也都是靠人力用铁锨按米攉,挖好煤后放在筐子里拉着往外走,人在狭窄的巷道内只能爬着走。
“他刚干采掘时,一个大男人都累得哭过。”刘合祥的老伴张建兰插话道,她当时干家属工,40多岁时还到井下打过一星期的支援。“当时不给一分钱,全是自愿,但就这样家属们都争着去,还有很多没选上,能被选中就是荣誉。”张建兰自豪无比。
笔者了解到,爷爷刘合祥工作那会儿,井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通风条件差,一放炮煤尘飞扬,根本看不到人,一个班下来,人的全身上下除了牙齿,其他地方全部都是黑的。“那时有些小孩子放学后到矿井去找刚刚升井的父亲,面对面都认不出来。”爷爷刘合祥说。
谈到吃饭,刘志鑫的父亲刘同建回忆起了刘合祥当年给他讲的矿工与老鼠的“恩怨情仇”。有一次,刘合祥把准备的地瓜煎饼和小咸菜简单用块布包好,挂在井下柱子上就去干活了,回来时发现被老鼠吃光了。从此,他就和老鼠开始了“斗智斗勇”,把饭挂在梆子上、用布多绑几道……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后来刘合祥却和老鼠成为好朋友了,因为那时井下也没有像样的安全监控措施,一旦井下顶板什么的有异常情况,老鼠都会飞奔而出,在老鼠的帮助下,矿工们还躲过了好几次冒顶,所以矿工们每次都故意剩点饭,或专门弄些饭菜给老鼠留着。
今年48岁的刘同建是山东能源枣矿新安煤业公司的一名通防科气体检测员。他说,在煤矿上,工人安全是第一位的,他的工作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井下气体进行监测。“以前安全靠老鼠,如今,监测瓦斯、风筒、一氧化碳等状况的传感器遍布整个矿井巷道,即使已经挖完煤的矿井也要进行监控,井下有一丝一毫的变化,我们在监控室内就能一目了然。”
“爷爷时代井下支护是木柱支撑,父亲年代是单体液压支柱,现在我们都使用巷道超前支架了。”刘志鑫说,他所在的滨湖矿已探索实施了注浆锚索预加固复合型顶板超前支护技术,巷道就像铜墙铁壁。采煤也由原来的炮采、水采、综采到如今的智能化开采,煤机不用人开,支柱不用人拉,井下更安全了,效率也更高了。“现在的煤矿工人玩的是高科技、智能化,华丽变身成了新时代技术工匠,做苦力已经过时了。” 刘志鑫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