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月10日上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兴岙村村民顾小军一家介绍门牌上的家风内容。(程威 摄)
2月10日,记者到浙江宁波的农村走亲戚,听说北仑区的兴岙村换了新门牌,以前门牌上仅有号码,现在新增加了“家风”内容,颜色形状也由蓝底方形换成红底书卷状,于是决定去看一看。
兴岙村依山而建,一进村记者就看到村头一户人家的门牌上刻有几行字: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屋要好住,人要好心。记者敲门进入,屋里茶几上摆着花生、糖块等,问候一声“过年好”后,户主顾小军说起了来龙去脉:“去年,村里搞了家风总结评选活动,每家到村里选一条刻在门牌上……”一听这话,记者不禁心生疑问:这还要到村里领取,难道是村里的形象工程?
女主人小梅的接话让记者疑虑顿消,她说:“我选这条,是因为它符合我家传承的精神和习惯。不是说有了它,才开始这样做,我们一直都是如此。比如,我婆婆很乐于助人,本地有一风俗,清明节上坟前要做‘麻糍’,邻居做得不好,我婆婆都会去帮忙。”
记者发现,村里每家门牌上的“家风”都不同。村民乐春燕说:“家规家训是对我们生活的反映,体现家风,将其提炼出来,对生活也会起到引导作用。家规家训对外人而言是展示家庭氛围,对家人则是一种要求。”门牌号为116号的家庭,家规家训仅有5个字:家和万事兴。他们是重组家庭,女主人说:“一家人和和睦睦,比什么都强,我们这样已经20多年了。我们小儿子是老公的,我对他好,他对我也很孝顺,过年时还给我买了蜂蜜补品。我们的这条家规家训,真是恰到好处!”
村民邱元伟1979年入党,当过村支书。他说:“现在生活好了,更要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勤奋、节俭、跟党走。我一直这样做,也这样要求后代。”他家堂屋仅摆放4张单人沙发,已经用了20多年,没有茶几,餐桌上盖着一个旧竹筐……
记者了解到,2015年,北仑区妇联开展家庭文化节活动,到各镇、村征集家规家训、村规村训、族规族训,兴岙村的活动就是其中一部分。“这是为了引导树立良好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弘扬传统家庭美德。一个家庭,丈夫、妻子和孩子,妇女在家风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区妇联主席徐行芬说。
在去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到了家庭建设,要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促进家庭和睦、下一代健康成长。记者采访时,山上的梅花恰好开放,柳树抽出新芽,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记者 程威 通讯员 陈冠军)
文化年货暖人心
图为2月9日上午,山东省荣成市首届文化年货大集上市民表演舢板长龙舞动新春。(闫鸣 摄)
渔家锣鼓咚锵咚锵,舢板长龙倒海翻江,腰鼓秧歌喜气洋洋……2月9日,农历正月初二,和煦的冬阳照拂着地处黄海之滨的山东荣成,首届文化年货大集红红火火的气氛,让前来赶集的父老乡亲,感受到了浓浓年味、融融暖意。
过大年、赶大集,本是村里人家再熟悉不过的年节项目,但丙申猴年的开年大集却别开生面。与往年不同,这场为期近一月的年货大集主打“文化牌”,用舞龙、秧歌、灯谜会、糖球会等活动,搭配楹联、剪纸、面塑、糖画等文化产品,丰富了年节的滋味。
“这几年,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的观念深入人心,社风民风逐渐由奢返朴,年节文化也一步步化繁为简。以往粘在酒桌、牌桌上的过年方式越来越不受待见,轻松自在、陶冶身心的文化活动更受欢迎了”,荣成市第一中学生物老师刘志燕带着父母、孩子一起来赶集,不时与迎面遇见的熟人打招呼。
她告诉记者,过去看到一些铺张的公共设施建设,有种钱没用在刀刃上的感觉,但首次推出的文化年货大集形式新颖,剪纸、面塑等让人找到了童年的感觉,也让这个年过得朴实而有韵味。
文化年货大集场面火爆,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活动承办方之一、荣成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徐伟给记者展示了一份活动安排表,仅2月份就有十余项文化活动需要张罗。虽然过年期间还要工作,但她却是乐在其中。
在徐伟眼中,一些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其实传承了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值得深挖的宝藏。就拿扭秧歌来说,除了强身健体的功效外,来自同一街道社区的队员们长期在一起排练,还要经常参加比赛,交流多了,配合默契了,邻里间的关系也更近了。她说,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就像是看不见的丝线,把一个个小家连成大家,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传递着乐观向上的正能量。
在文化年货大集现场,记者还发现了一张熟面孔——荣成市博物馆原馆长、胶东民俗学者于迎雨。作为基层文化战线上的“老兵”,他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策划市里各类文化活动,对胶东民俗的来龙去脉更是如数家珍。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世代聚族而居的山村、渔村逐渐消失,不少进了城、上了楼的老百姓觉得年味越来越淡,每到年节心里空落落的,有一种无处安放的乡愁。”于迎雨对记者说,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年货就是一味解药,不仅能够唤醒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记忆和感动,同时也能用淳朴自然的价值观念熏陶更多人,驱散浮躁功利、奢靡享乐等“精神雾霾”,让阳光照亮心灵角落。(闫鸣)
文明祭祖,弘扬新风
2月8日,正月初一一大早,家住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李女士一家穿戴一新,匆匆忙忙地赶到位于自家小区附近的小礼堂。今天,有一场群众自发组织的集体祭祖仪式要在这里举行。
“正月初一祭祖是我们这里的老习俗,但这样的祭祖方式还是近几年才开始有的。我去年清明和春节期间参加过两次,觉得很好,这不今年又带着家人来了。”李女士对记者说。
上午9点30分,礼堂里一切布置妥当。两面墙上,挂着八幅分别写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挂轴。台上,一张长方形的供桌上依次放置着写有“中华大圣先师”“中华万姓先祖”的铜牌。台下,男女老少按照年龄长幼依序站立,整齐有序。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声响起,集体祭祖仪式的发起者,也是本次祭祖活动的主祭人任先生走到台上,用洪亮嗓音朗读祭文,表达思念与感恩。祭文读毕,主祭人向祖先敬献鲜花和茶点,大家依次上台向祖先行礼。
整场仪式节俭又庄重,既没有看到放鞭炮、焚烧纸钱或扎制的“轿车豪宅”等“烟熏火燎”的老套路,也没有讲究“男祭女不祭”“选风水时辰”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祭祖完毕,祭祀用的鲜花用来装点屋子,茶点供品分给到场的小孩子,没有浪费。
仪式结束后,记者向任先生询问发起这一活动的初衷。任先生表示,追思祖先,悼念先人,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这么多年来,大家似乎忘了祭祖的真正意义,祭祖活动变了味。有的人家把祭祖搞成了封建迷信活动,有的把祭祖变成了和邻里攀比排场的方式。“这几年,党中央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我觉得祭祖应当侧重于精神上的纪念,以提醒我们传承祖辈优良传统,牢记先人教诲,进而在生活中懂得孝亲尊师,和谐家庭。所以用这种既包含传统元素又文明环保的形式更有意义。”任先生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参加者是带着自家孩子来的。一位妈妈说:“我觉得这样的集体祭祖仪式对孩子很有教育意义,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重视传承的文化传统,还能让他学会尊敬、感恩和爱。”
现场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党员,谈起村里以往的祭祖方式,老人家感慨地说:“以前在老家祭祖,大家都到各家坟前烧纸、倒酒、供熟食,浪费不说,还容易引起火灾。村里每年都要组织巡逻队员,到墓地附近转悠,又费时又费力。我看今天这样的祭祖方式应该推广开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场简单的仪式,却承载了浓浓的真情和深远的意义,更彰显了民间文化的新风气。(王雅婧)
(本文发布于2016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