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吴翠云:脚下带泥,身上带“味儿”,立足南疆做科研

发稿时间:2018-11-30 15:45:00 来源:央视网 中国青年网

  央视网消息: 60年前,一所特殊的大学——塔里木大学,在新疆南疆的腹地诞生了。在沙漠边缘的塔里木河畔,19名老师和500多名学生,开荒造田,半耕半读。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抗锄,大地写文章。

  吴翠云是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的教授,每每看到吴翠云,她要么在跟遇到困难的农民通过电话了解树苗生长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么就是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种植技术。这些年,她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已经跑遍了南疆各地的红枣地,只要群众有需求,她就会出现。

  吴翠云给记者展示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花了6年时间,从普通的骏枣当中选育出来一个枣的优系。它比普通骏枣个头儿大了三分之一,红色更纯正,含糖量比骏枣略高,可以达到35%到36%。近年来,种植红枣已经成为南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支柱产业。为南疆群众选育一个红枣优良品种一直是吴翠云的研究目标。为了这个新品种,吴翠云带领课题组,用了两年的时间,找遍了南疆所有的红枣主产区,终于找到5个红枣优良变异单株,通过对比观察,最后选定了一个株系重点选育。吴翠云说,希望筛选的这个优良品系,能够为南疆的百姓脱贫致富助一把力。

  吴翠云的父母是1962年支边来到新疆的。吴翠云从小在南疆和田长大。1990年,吴翠云从塔里木大学果林专业毕业。受第一代塔大老师们扎根南疆的影响,她选择留校任教。

  2008年,吴翠云在结束了新西兰访问学者的学习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农业科研服务中。吴翠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科技特派员,她带领多个科技服务团队常年活跃在南疆各地。“我能一直做这份事业到今天,完全是喜好,尤其是农民对我的认可,让我感到自豪。我在科研服务的过程中找到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吴翠云这些年去了一师十一团,十团、阿拉尔农场、阿瓦提、和田等地进行农业科技服务。

  家在阿拉尔农场的郝志民,2011年开始在自家的地里种红枣,在嫁接红枣、做水肥实验,针对灰枣修剪、施肥时,发现家里的红枣树叶片发生了异常,他急忙打电话询问吴教授:“吴老师,你有时间吗?可以过来帮我看一下我家的枣树嘛?这个枣树的叶片有点不正常。”当即,吴教授带着营养、植保的专家对他家的枣树进行的观察、分析。最后在带回分析的泥土样本中发现是微量元素的含量有问题。马上教授他采用了环播环割技术,避免了微量元素使用不正确等产生的问题。“果林收入以前一直很低,本来都想放弃了,现在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又有了信心。”郝志民感叹地说道。

  在自治区、兵团科技服务计划中,科技特派员相互学习、讨论,认真总结帮扶行动中出现的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帮扶行动顺利推进。曾经有一个果农来阿拉尔办事时,专门带了自家的鸽子蛋送给老师,除了表达感谢之外,还想出钱请老师单独指导自家的林木,但吴教授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她。吴教授说:“我做的些,都是我力所能及的,我们这些搞科研的去教学就是为了给基层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科技人员,提高团场科技人员技术水平;提高果农红枣栽培技能,帮助果农提升收入,并不是为一家单独服务,如果你有问题,可以来问我,我会尽心尽力帮忙解决,但是让我为你一个人服务是不可以的。”

  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塔里木大学的教师就是这样接地气。塔里木大学离大城市很远,但它离农牧民很近,离脱贫攻坚很近。有人说,塔大师生的身上总有一股泥土味、羊粪味、牛粪味,这其实恰恰是群众对他们最高的褒奖。而吴翠云将带着这些“特征”继续一路向前。(《焦点访谈》、塔里木大学赵师师)

原标题:吴翠云:脚下带泥,身上带“味儿”,立足南疆做科研
责任编辑:墨北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