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 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外,本次降准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更加巩固
10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这是继今年1月份、4月份和7月份之后,年内第四次定向降准。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保持不变。
支持实体经济
此次降准将为实体经济带来7500亿元增量资金。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MLF当日不再续做。除去这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认为,此次定向降准是为支持实体经济。当前,实体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以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微观经济主体融资渠道收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信贷投放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更重要的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陈健恒认为,从三季度情况来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改善不大,三季度信用债违约事件依然频发。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尤其是需要提升财政政策的力度,通过减税或者增加支出方式改善实体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并非大水漫灌
此次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力度看似较大,但并非大水漫灌。
陈健恒分析认为,一方面,今年财政存款增量高于往年,8月份、9月份地方债持续发行也导致发债资金集中上缴国库;另一方面,降准后逆回购操作也会减少,不少降准资金被MLF到期和逆回购到期所对冲。此外,考虑到10月份一般都是缴税大月,降准资金可能会较大程度被10月份财政存款上升所抵消。
“本次降准仍然以满足融资需求为目的,并不是大水漫灌。”明明认为,总体来说,广义货币(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最新数据显示,8月末,M2同比增长8.2%,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76亿元。
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降准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中期借贷便利,属于两种流动性调节工具的替代,余下资金则与10月中下旬的税期形成对冲。因此,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
陈健恒认为,此次降准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接近14%,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且,由于没有了外汇占款的投放机制,超储资金的补充只能依靠央行主动投放流动性。因此,从趋势上看,央行明年仍可能继续降准,一方面是投放长期流动性,另一方面将继续置换成本较高的MLF。
不会形成贬值压力
10月份第一周,受到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等因素影响,新兴市场遭遇冲击。在此情况下,市场最为担心的是此时降准是否会加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降准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限。”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由于本次降准置换MLF后净投放的国内流动性规模适度,更多的是弥补相应流动性缺口,并不会造成利率显著走低,因而不会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当下,我国准备金率的操作空间相对较大,适度调低准备金率是当前货币政策恰当的选择。”连平说。
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适度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
该负责人进一步强调,本次降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撑更加巩固。作为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国出口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经济以内需为主,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较为完善,进口依存度适中,人民币汇率有充足的条件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银行将继续采取必要措施,稳定市场预期,保持外汇市场平稳运行。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定向调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