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草原上流动的乌兰牧骑:“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就演!”

发稿时间:2018-07-23 16:40:00 来源:央广网 作者:王晶 中国青年网

  草原上空刚还是灰白脸色,眼下却渐渐沉下来,似乎在预谋着一场大雨。虽说天公不作美,但苏尼特乌兰牧骑的十几位队员们还是来了。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胜利嘎查的草地上,一辆印有“乌兰牧骑”字样的蓝色大巴车缓缓停下,身着蒙古族服饰的老中青队员们接连下车,忙着摆置板凳桌椅、换装上妆、现场试音......草地即是舞台,蓝天就是幕布,一场演出马上开始。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雨中为农牧民演出 央广网记者王晶 摄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诞生至今已有61年。“这些都是我们的童年记忆,小时候每次有演出,爸妈就带着我们从一百多公里的草原骑马赶来,有时动辄有近千人围观。”住在附近的村民蒙克吉日嘎拉,很早就从村里的微信群里得知了演出消息,便和邻居们结伴驾车前来观看。

  “我们的乌兰牧骑来了”

  没人在现场组织,十几位牧民自发席地而坐,在草地上围坐成一个半弧形。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歌舞演出正在持续,雨也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来,队员们将两块红色雨布盖在了音响上,而牧民也丝毫没有避雨的意思。

  和他们一样,尽管全身已湿透,但老队员乌力吉图似乎没受什么影响,不时地挥手与牧民们互动。他是全区乌兰牧骑在职年纪最大的演员,15岁那年便加入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至今已有42年。“过去没有手机,牧民每当听到我们要来,大家就口口相传告知消息。等到演出完了,大伙儿也不散,直到我们把演出道具收拾妥当,才不舍地离开。”

  乌力吉图所在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最早组建的。1957年,这是一支仅有两辆勒勒车、四件乐器的小队伍。成立之初,队长由原文化馆馆长出任,演员中有机关工作人员、牧民共9人。一位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老队员向记者回忆,起初的几名乌兰牧骑队员吹、拉、弹、唱、舞,个个一专多能。

  “比如,报幕员报完幕拿起一件乐器就弹奏起来;演出前后还要充当图片展览讲解员、业余文艺辅导员和摄影员、播音员......”

  由于草原幅员辽阔,相邻的几户牧民往往相距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为了一场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乌力吉图和二十多个队员往往要在戈壁、草原走上几天几夜。“没有舞台,立两根木头拉个幕布、打上几个彩灯就成了。”演出条件虽简陋,但并没有影响到牧民的热情,乌力吉图回忆,有时90分钟的演出会在“再来一首”的欢呼声中延长至150分钟。

  而一到夏天,草原上的蚊虫也成为“烦恼”。下乡演出时没有电灯,把一碗大颗粒盐包在棉花里,用铁丝紧紧缠绕,在柴油里浸泡,就成了‘土电灯’。”虫子趋光,乌力吉图有时唱着唱着,虫子就飞到嘴里,但表演不能停,吐了转身接着唱。

  演出结束后,柴油燃烧后的烟气把脸熏得黑乎乎的,乌力吉图看着队友们不由得捧腹大笑。

原标题:【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草原上流动的乌兰牧骑:“只要有一个观众,我们就演!”
责任编辑:刘利影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