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在行动】产业扶贫有策略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发稿时间:2018-06-27 16: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河源6月27日电(记者 靖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6月26日,“脱贫攻坚在行动 乡村振兴看南粤”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继续进行,采访团走进了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深入了解当地52户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并探寻“千年茶树发新芽”的秘诀。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村民采茶。中国青年网记者 靖强摄

  据了解,桂林村种茶历史悠久,是岭南绿茶鼻祖,传承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由于山路崎岖无法通车,茶园分散,茶农“各自为政”,种植方式传统守旧,茶农靠天种茶,导致当地茶叶不仅产量低,销量与销路也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为了彻底解决该村切实存在的贫困情况和茶叶种植运输难题,深圳市粮食集团于2016年5月23日起,正式组织并派出驻村工作队到义都镇桂林村开展扶贫工作。两年内,他们兴建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多条茶山路,并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对当地予以支持,助力桂林村46户成功脱贫。提到茶山路,桂林村村支部书记邹锦辉感慨良多,“以前上山一趟要两个多小时,现在路修好了,可以骑摩托车或开小车上去,二十分钟就到啦!”

  华南农业大学郑大睿博士。中国青年网记者 靖强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产业扶贫也离不开技术支持。郑大睿博士是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老师,专攻良种茶叶推广和病虫害防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科研人才。郑博士两年来多次到村开展茶叶种植培训,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茶农,并积极帮助茶农寻找销路,介绍相关专家前来指导种茶、采茶。在郑博士的帮助下,桂林村的茶叶种植种类由单一的绿茶,发展到有红茶、白茶等多个品种,产量也由过去的每年7万斤提高到了如今的每年10万斤。

  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何洪伟家的茶园从2亩扩大到了如今的10亩。中国青年网记者 靖强摄

  茶叶产量高,销量好,茶农自然就能多赚钱。如今,桂林村茶叶年产值已经达到1500万元,人均增收1900多元。村民何洪伟一直感叹:“想不到发展这么快!”

  据了解,何洪伟家中共有4个子女,仅靠他和妻子打零工赚钱供孩子读书,生活本就拮据。2015年儿子得病瘫痪在床,每年需花掉近10万元的治疗费用,家里经济状况一下跌倒了谷底,负债累累。

  “从前生活困难,根本没心思想怎么致富”,在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何洪伟利用帮扶资金扩大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亩到如今的10亩,预计家庭年收入可达到七、八万元,照顾儿子和管理茶园一举两得,何洪伟肩上的担子轻了许多。

  可以说,桂林村的产业扶贫是造血式、可持续的扶贫,是可以扶到“点子上”和“根子上”的精准扶贫,不光改善硬件条件,也教村民们科学技术,这便是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的优势所在。

  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蔬菜大棚。中国青年网记者 靖强摄

  同属于河源市的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也是依靠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的方法,企业收购村民们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再加工成餐桌上的饭菜销往外地。在腾讯、比亚迪等大型企业的食堂都可以吃到石马村的蔬菜。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生产模式,村庄与企业合作共赢。从2017年5月至今,石马村已稳定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销售额达247万元。

  河源市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蔬菜大棚。中国青年网记者 靖强摄

  据石马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金苔介绍,全村共有43户贫困户,种植蔬菜的面积达到230亩,每户都有一个蔬菜大棚。“之前村民种植水稻等,一亩收入也就一千块左右,现在整合土地建设蔬菜种植基地,又建起了大棚,种植蔬菜的村民每亩地可收入一万五千元。”周书记介绍到。

  无论是桂林村的茶叶还是石马村的蔬菜,能够提高产量不愁销路,都离不开扶贫政策的支持与企业的帮扶。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真正成为社会扶贫领域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海竹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