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春到渔村”:小渔村“逆袭”成花园小区

发稿时间:2018-05-31 16:2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中新社深圳5月23日电 题:“春到渔村”:小渔村“逆袭”成花园小区

  作者 徐晓美 王庆凯

  今年80岁的吴锦清年轻时靠打鱼为生,一家三口人以一条1米8宽、5米长的渔船为家。如今和老伴两人住着120平米的花园式小区房,每月仅物业出租收入就达5万元(人民币,下同)。这位老渔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他说:“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日子,在当时想都不敢想。”

  吴锦清所在的渔民村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占地0.25平方公里。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由于紧邻罗湖口岸,与香港一河之隔,渔民村这块弹丸之地一夜之间成为备受关注的核心区域。

  改革开放新红利 小渔村蜕变“万元户村”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漂泊在东莞一带,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上个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渔民来到深圳河边的荒滩上,用竹子和茅草搭起水草寮棚,逐渐形成了一个渔村。

  立村之初,全村只有22户村民,人口不足百人,村民依靠捕鱼捞虾,艰难度日。由于经济困难,渔民村经历过三次村民逃港事件,从1977年到1979年就有30多人逃港,青壮年人口锐减。

  改革开放后,渔民村成为最早的受益者。1979年有7家香港工厂在渔民村投产,村民还利用特区政策,组建运输车队和船队、发展养殖业、办起了来料加工厂。

  短短一年多,村集体收入达60多万元,35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33栋统一规划的两层小洋楼拔地而起,成为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之一,写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

  改革不停步 “城中村”变花园式小区

  渔民村人,身上流淌着改革的血液。1992年,在深圳农村城市化改造的进程中,渔民村成立了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我们是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之一,真正由农民变成居民!”渔民村第一个大学生、渔丰物业公司总经理吴颂球笑称。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渔民村,私搭乱建盖满了“握手”楼、“亲嘴”楼。新京报记者 浦峰 翻拍自渔民村村史博物馆

  但农村城市化后,由于忽视规划和盲目开发,不少村民将两层的小楼加盖到六、七层,渔民村很快变成深圳一处脏、乱、差,安全隐患严重的“城中村”。

  2000年,政府开展了渔民村改造工程,由股份公司自筹改造资金,力求将渔民村打造成精品住宅小区,与深圳中高端服务产业聚集的核心城区相配套。

  历时4年,渔民村新村落成,焕然一新。改造后的渔民村,由一幢20层高的综合楼和11幢12层楼高的住宅楼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村里各种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齐全。

  创新管理模式 每户年均收入60万元

  如何经营和管理好新村,不再走改造前管理无序、租金恶性竞争、治安混乱的老路,是改造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了渔丰物业公司,对全村1213套房实行统一出租、经营和管理,物管公司与出租屋管理站、计划生育管理站、社区警务室资源共享,工作联动。这套方法成为中国“城中村”改造的典范之一。

  吴颂球认为,渔民村通过办股份公司、城中村改造、以物业经济来开拓居民的收入来源,使得渔民村能够持续发展,同时还利用物业公司岗位解决原居民就业问题,形成了自身良性循环。

  目前,在流动人口占93%的渔民新村,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政策生育率、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信息通报反馈率、房屋出租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没有“房中房”“黑中介”,连续8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

  原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升,平均每户一年租金和分红收入达60万元。环境改善也为村民带来“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吴颂球说:“目前渔民村已安装上电子门禁系统,居民可通过手机操控,安全得到保障。”

  从打鱼人家到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最早的“万元户村”,从“城中村”再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花园社区,渔民村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深刻变迁的缩影。

  “我常跟我的三个孩子说,我们现在这么幸福全靠改革开放政策。”吴锦清老人颇为感慨。(完)

原标题:“春到渔村”:小渔村“逆袭”成花园小区
责任编辑:赵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