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痴心天涯三十载 勇做改革追梦人

发稿时间:2018-04-13 14:16:00 来源:海南日报 中国青年网

迟福林新作《我的海南梦——痴心热土三十载》即将出版。中改院供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陈若龙 摄

   原题:中改院院长迟福林关注海南变化,专注海南发展,一直在为特区改革鼓与呼

   痴心天涯三十载 勇做改革追梦人

  核心提示

   3月28日,坐落在海口西海岸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春和景明。当天上午,迟福林在此接受了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迟福林围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主题,既叙事功,也说经验;既纵论过去,也展望明日。

   “从北京来海南工作30年,说句实话,我对海南的梦想与追求有增无减。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青山绿水,更有我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尽管这30年时有坎坷和失落,但更多的是希望与追求,是不懈的努力。”迟福林动情地说。

   诚如斯言。作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今年67岁的迟福林一直为海南乃至中国改革发展鼓与呼。从最初的“特别关税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如今的“海南国际旅游岛”,迟福林参与了海南诸多重大区域发展规划的研究。

   “三十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寻求更深层次突破时,邓小平同志把目光投向南海上的这座孤岛,他的一句‘海南岛和台湾面积差不多……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断言,改变了海南岛孤悬海外、封闭落后的宿命。三十多年过去,海南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但海南改革开放的文章还有很多地方有待破题。”迟福林认为。

   作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今年67岁的迟福林“身居天涯”却“纵论天下”,以“小机构”贡献“大智慧”,三十载如一日地关注着海南的变化,一直坚持海南改革发展研究,一直为特区海南乃至中国改革发展鼓与呼。

   30年间,迟福林在海南经历了两个工作单位。其中,1988年至1991年,他担任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主要负责人。“建省初期,海南特别缺电,在大热天,我和二十多个同事全部挤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大家一边摇着扇子一边风风火火工作,时常加班加点到凌晨两点,熬到半夜饿了就一块出去找宵夜吃。”迟福林回忆。在那段峥嵘岁月,迟福林最为满意的是干事的创业环境。

   1991年,迟福林创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身份也从政府工作人员变成学者。26年的学者生涯,使迟福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海南乃至中国改革进程。

   A

   海南从不缺激情与梦想

   1987年12月,36岁的迟福林到海南参与海南筹备建省。

   “离开北京远赴海南工作,我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完全是奔着事业来的。”迟福林回忆,直至今日,他一点都不后悔曾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因为“那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干劲十足、弥足珍贵的岁月。”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同意把海南岛建设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可给予比其他经济特区现行规定更加放宽的政策,经济管理体制也更为灵活。

   当天,迟福林在北京参加了广东省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举办的午宴。那天中午,他多喝了几杯,为自己能见证这一历史性事件感到荣幸,为自己能够投身我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感到兴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0年前的海南,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分配水平只有全国分配水平的83%;85%的商品靠内地调进;17%左右的人口尚未温饱。人们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社会环境等方面,离大特区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加上当时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而且随着全国改革开放、实施沿海发展战略步伐大大加快,海南奋起直追的压力可想而知。

   “30年前的海南岛一跃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但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却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电力还特别紧缺且持续多年,海口仍是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遭的边陲小城。”迟福林说。

   “当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岛时,就被这块充满春意的土地所吸引。虽然海南岛的工作、生活环境同北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很快就爱上了这片热土。”2008年出版的《痴心热土——20年的梦想与追求》一书里,迟福林在序言中有感而发。

   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伴随着一次大发展。在那个思想大解放年代,许多闯海人裹挟着保守与开放、激情与迷茫的思想火花,一路向南。迟福林幸运地置身其中,共同在大特区见证并书写着传奇。那时候,意气风发的闯海人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因为浪花拍打岩石而欢呼。

   彼时的海南岛,以大特区之“特”吸引着全国各地各类人才一路向南,心甘情愿将青春和芳华交付于这方热土。“十万人才过海峡”的背后,是特区磁力的彰显;“十万人才过海峡”的背后,是“天降大任,舍我其谁”的创业激情。

   30年间,迟福林在海南经历了两个工作单位。其中,1988年至1991年,他担任省委政策研究室、省体制改革办主要负责人。在体改办工作的4年间,迟福林和二十多位同事不舍昼夜,为特区改革发展出谋划策。

   “建省初期,海南特别缺电,在大热天,我和二十多个同事全部挤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大家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工作,时常加班加点到凌晨两点。”迟福林回忆。

   在那段峥嵘岁月,迟福林最为满意的是干事的创业环境。“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大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早点把事办好。”他说。

   1988年9月1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会上,省领导许士杰作了以“放胆发展生产力 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为主题的报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报告中当时有很多提法在全国领先,譬如1988年恐怕还没有哪个省的文件正式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但在这份报告中就提出来了。

   提及这次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迟福林记忆犹新。“距离开会时间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许士杰拿到其他部门起草的报告初稿后不满意。于是,他找到我,提出给我们一周左右的时间重新起草报告。随后,我和几位同事以办公室为家,用了两天三夜把它写出来了。”

   今天,重读30年前这份篇幅达1.4万多字的报告,记者似乎触摸到了那个年代的脉搏,彼时的海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发建设海南的使命感、责任感跃然于纸上。

   在迟福林那一代“闯海人”心中,最为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的海南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激情与梦想!”

   B

   海南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试验田

   3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央作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自此,海南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国防前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海南的改革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尤其是在创建初期,海南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迟福林说,海南岛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一块试验田。

   迟福林以他亲历的几项改革为例,海南建省之初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新体制,政府的机构设置少而精,为推动我国的政府改革提供了鲜活经验。另外,海南在1988年率先推进价格改革,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到1989年除粮食外的生活资料价格全部放开,1991年放开粮食价格。放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后,1988年至1990年期间每年吸引了上万家企业来海南注册。再比如,在1991年,海南率先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当时在深圳上市的10家异地公司中海南就占了4家。1992年,海南又率先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海南在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战略角色。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明确提出,海南“应该在开放方面先走一步”,“为全国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新鲜经验”。

   “这是中央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着眼于新时代我国开放全局,着眼于统筹海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定位,对海南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迟福林说,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供给与日益增长的中高端旅游服务型需求不相适应。为此,作为全国唯一省域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海南要抓住机遇,加快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扩大开放先走一步,既是过去30年海南发展的基本实践,也是海南未来30年发展的一条主线,由此形成海南改革发展的行动路线。

   “海南是岛屿型经济体,开放是海南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开放的步伐快、力度大,什么时候海南发展就快;反之亦然。”迟福林说。

   C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亟待唤醒特区精神

   1991年,迟福林创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到研究中,身份也从政府工作人员变成学者。

   26年的学者生涯,使迟福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海南乃至中国改革进程。在迟福林领衔下,中改院坚持“立足海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院宗旨,以“建言中国改革”为己任,为国家和海南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南30年的改革发展成就既让迟福林感到振奋,同时也感到一些遗憾。

   “30年来,海南有一些事情没抓住机遇,没有办成,这里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使然。另外,作为一个岛屿型经济体,远离大陆,受区位和腹地等影响,一个同样的政策,放在北京或者上海,其政策效应会比在海南大得多。”迟福林说。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之际,迟福林一直在思考和总结一个问题:

   2017年,海南GDP总量是1987年的77.9倍;人均GDP为52.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27.7倍。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海南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另一方面,迟福林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后经济发展尚未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所拉大而感到巨大压力,“这说明海南发展还大有潜力可挖,海南的改革开放还大有文章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海南的关键一招,希望海南发扬经济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上走在全国前列。”迟福林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亟待充分发扬特区精神。

   迟福林认为,作为岛屿型经济体,不在开放上下功夫,原有条条框框和束缚很难打破,海南也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和海南实际,就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充分发扬特区精神。在新时代,强调特区精神尤为可贵,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很重要。”

   “比如说,海南能不能宣布从2020年起禁止销售燃油车,政府机关要带头采购电动车,在全国率先培育壮大这一绿色产业体系;又比如,海南能不能率先宣布全面禁止在全省范围生产和销售所有剧毒、高毒农药,能不能允许无人自动驾驶汽车在海南开展试验……”迟福林说,海南完全有条件采取更大的举措,推动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并在实现绿色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假以时日,海南岛一定能够发展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

   三十年如一日逐浪追梦,迟福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常听到有人对我说,‘你没有走,观点也没有变’。我喜欢这个评价。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我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在了海南。对海南的这份情与爱,将伴随我一生。”在这片痴心热土耕耘三十载的迟福林,早已视海南如家。(记者 梁振君)

   福林寄语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开放的步伐快、力度大,什么时候海南发展就快;反之亦然。

   海南岛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好的一块试验田。

   只要符合中央精神和海南实际,就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充分发扬特区精神。在新时代,强调特区精神尤为可贵,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很重要。

责任编辑:张博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