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面粉滞销,大伙儿合力帮他渡过难关
2017年6月底,老闫在太原市的第一家店面终于诞生。
同年7月23日,老闫的第三个微信群“田秾人家”三区(400多人)成立了,老闫的“后援团”进一步扩大。
新店开张,为了回馈群友,每人两元,可拿10斤西红柿。说是两元,但不少人都觉得老闫不容易,有给5块的,有给10块的。在此之前,老闫已经免费送过一回。辛苦劳作一年的果实,就这样白拿?当时大家过意不去,纷纷提出给钱,老闫却笑着摆了摆手。实在坚持的,他便象征性地收对方两块钱,好让对方心安。
“谁都不会白吃你的。”老闫说,没有这些支持他的群友,他就不会在太原立足。
新店一开张,老闫在店里便囤了上千斤面粉,不料却出现滞销的情况。
“难道是因为天气热,大家都不做饭?”老闫纳闷又犯愁,再卖不出去,面粉就会发霉变质。不得已,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把面粉蒸成馒头,卖出去。
“谁会蒸馒头啊?”老闫在群里求助。
没多久,他便收到不少私信,有人告他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有人教他怎么做馒头。在大家的指点下,老闫买好了蒸箱、酵母粉……第二天,几位热心的群友大姐便如约而至,帮他把上千斤面粉顺利蒸成了馒头,一天蒸两三锅,差不多有500多个馒头。一听老闫面粉滞销,群友们主动出击,前去买他的馒头,有位大姐还冒雨替老闫给顾客送馒头。就这样,不到一个星期,老闫店里滞销的面粉全部处理完毕。看着热心的大家伙儿,老闫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几个月前,山里突然降温,起过一次雾,所以西红柿的皮就皱了,卖相很难看,所以我就做成了西红柿酱,可以保存到过年。”老闫说,这些天是他年前最后一次“守店”,货物全部处理完后就会闭店,回老家休息,等7月份西红柿成熟后,再开门迎客。
○记者手记
这些年,他最开心的是陌生人的支持
老闫人实诚,有人整筐买西红柿,他发信息说,如发现筐底有畸形的、烂的西红柿,在退还筐子时,可一并退回;有人买西红柿做酱,他告诉对方,过些时日再买,那会儿味更好,价钱也更划算;店内新增面粉,他说“大家期望不要太高,只是自己加工的,不含任何添加剂而已,但没人家的筋道,”遇到条件不好的老顾客,他会打“狠折”,价钱低得像白拿……
老闫感召力强,他只有小学文化,拼音字母都认不全,但他的群友形形色色,公务员、教师、退休干部、在职军人、私人老板……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90后青年,他们都是老闫的“忠粉”。“西红柿之家”“田秾人家”都是群友给取的,“秾”音同“农”,寓意“丰硕”;店里产品的宣传文字也是群友起草好发给他的;老闫要卖辣椒酱,一位老大姐特意从山东为他寻来了制作秘方;有位80岁的老先生,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找老闫买西红柿,一听到有人质疑老闫的西红柿,他就会站起身来为其“正名”;还常常有群友给他送饭,包子、炖羊肉、炸酱面、挂面、咸菜……
老闫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很多微信好友的名字,他说这些都是曾在朋友圈主动帮他“吆喝”的群友,他一一抄录下来,就是为了记住这份恩情。
老闫说,做生意多年,最开心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赚了很多陌生人的支持和关注,这种信任是金钱买不到的,生意无论大小都要以质量求生存,“田秾人家”不只追求绿色天然,更追求一份责任和担当,这是他最大的动力。
本报记者 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