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广州人重阳登高成市级非遗 岭南民俗历久弥新

发稿时间:2017-10-26 15:02:00 来源:广州日报 中国青年网

  登高望远、秋祭追忆、敬老情浓、纸鹞高飞……本周六就是重阳佳节,无数关于九月九重阳节的记忆纷至沓来。在岭南地区,与重阳有关的民俗绵延千年,广州人至今仍保持着重阳登山、祭祖祈福等风俗。本期《广州文化拾遗》,记者探寻岭南的传统重阳民俗,如登高、秋祭、放纸鹞(风筝)等,拾掇从广府到珠三角各地街坊的重阳回忆,正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丰富多彩的重阳民俗,述说着重阳节的记忆。

  登高

  从登山望远到游“小蛮腰”

  说起广府重阳登高的风俗,人人都知道九月九登高,其实,这个传统与农历七月廿五的白云诞(又称郑仙诞)有关。据白云区文化馆副馆长姚月华介绍,广州坊间传说,古代羊城曾暴发瘟疫,先秦方士郑安期登白云山采药济世,却不慎在山中失足坠崖,驾鹤仙去。后来,人们根据郑安期留下的指引,找到九节菖蒲,使疫情得到控制。为纪念郑安期,人们以他飞升之日为郑仙诞,又称白云诞。白云诞当天,人们相约登山致祭,采摘菖蒲,涧中沐浴,逐渐演变成节俗。

  后来,郑仙祠毁坏,部分古迹年久湮灭,白云诞活动式微。上世纪70年代起,白云诞与重阳登高相结合,人们会在重阳节时登白云山或五层楼(镇海楼)和双塔(光塔、花塔)等高处。如在无山可登的地方,因“高”与“糕”同音,可用吃花糕代替登高。

  姚月华说,现在重阳登高仍是广州人的嗜好,登高队伍中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在重阳节前夜手持风车,从山脚一直步行至摩星岭。至于风车,取的是“时来运转”的好意头,表达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介绍,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广州人重阳登高的习俗,也在2014年成为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记者查阅往期《广州日报》发现,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重阳就有近10万人登白云山,2000年后,选择到白云山登高望远的市民更是逼近40万人。除了白云山,广州各区市民也会选择临近居住地的“心水”重阳登高去处,如番禺区居民喜欢去莲花山,花都区居民到盘古山和芙蓉峰,白云区居民去帽峰山等。

  如果说白云山是“老广”重阳登高的传统去处,那么广州塔等羊城新地标则成为“时髦”新选择。姚月华认为,传统与新型登高去处并不冲突,虽然登高地点不同,但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秋祭

  春秋两祭有分工

  传统村落仍盛行

  广州重阳民俗除登高望远外,也有不少村落和地区有着缅怀先人的习俗。据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传统村落有春秋二祭习惯,春祭在清明,村民一般祭拜直系祖先;秋祭在重阳,祭奠宗族共同的先人。“传统村落的宗族经不断繁衍,后人成百上千,又不断迁徙,春秋两祭更方便族人安排祭祀活动。”

  潘剑明告诉记者,广州的苏氏家族是重阳秋祭的典型例子。据介绍,车陂村的苏姓人是苏东坡之孙苏绍箕的后裔,苏绍箕是一名抗金名将,后隐姓埋名落户在车陂村。每逢重阳当天,千余名苏氏后人登上白云山摩星岭祭奠先人,该习惯延续多年。

  除广州本土传统村落外,住在广州的客家人也遵循秋祭习俗。据姚月华介绍,重阳当天,住在白云区的客家人会到帽峰山祭奠先祖;同时,也有客家人不远数百里回老家秋祭。年近五旬的卜先生是梅州梅县区畲江镇客家人,现生活在广州,每逢重阳,他都会回老家参与秋祭活动。卜先生说,重阳当天需挑选吉时出发,先上山祭祖,后回到祠堂或家中焚香祭拜。

原标题:广州人重阳登高成市级非遗 岭南民俗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刘利影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