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新闻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最美中国人 倾听中国美院教师创作背后的故事

发稿时间:2017-10-12 13:33:0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10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慧 )金秋。北京。“最美中国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型美术作品展”10月10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大展共邀请全国42位美术名家,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宣部发布的“时代楷模”“重大典型”等为蓝本,最新创作了21幅油画和中国画。中国美术学院承担了本次“最美中国人”大型美术作品展4幅画作的创作任务,占比近1/5。

   中国美术学院参展的4幅画作分别是:焦小健、胡蓉蓉、游迪文、席华侨创作的油画《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郭健濂、井士剑、褚朱炯创作的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井士剑、蔡枫、梁怡创作的油画《为了人民的健康——贾立群、黎介寿、徐克成、万少华、赵亚夫》,于振平创作的中国画《不忘初心的法治工作者——汪勇、邹碧华、李培斌、孙波、陈清洲》。

   这4幅画作,从不同的视角讴歌了劳模精神和奉献精神,展示了新时代模范人物的风采和魅力,创作这些画作,不仅需要优秀的创作水平,更需要创作热情和对模范人物的深刻认知。作为一所拥有90年悠久历史的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积极承揽重大题材主题创作任务,绘制出一批艺术水平高、社会反响强烈的优秀作品。

   焦小健、胡蓉蓉、游迪文、席华侨创作油画《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感言: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先生以及他一生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时空中交叠的场景。创作小组在深刻认真的学习了阎肃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重温过他的主要代表作品后,基本上确立了以再现阎肃先生的思想和境界为这幅画的基本追求。阎肃先生的一生就是创作的一生,他的作品既包含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殚精竭虑和呕心沥血,这就是我们希望在画面上所尽力展现的。

   因此,创作从一开始就有别于以往的历史题材绘画,不同于描绘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也不同于描绘某一特殊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都需要相对于固定的场景和时间。而我们则希望在3米乘8米的画布上去展现一个人物的一生和他的主要思想时,就无法只是通过一个单一的场景或者描绘他的一次创作经历就能阐述清楚他的主要特征。

   我们想要在一幅画面中去表现阎肃先生60多年的不懈创作,紧跟时代脚步,坚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等特点,作品应尽力使这些特点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所以画面的构思、构成、形象塑造等等都应围绕揭示这个特征而展开,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以往对历史题材绘画的理解和局限,既不能成为素材的简单堆砌,也不能只是事实的简单图解,更不是艺术情感的直接抒发,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之间进行综合的处理和艺术创新。

   对此,创作小组在经过反复讨论和实验后,基本上确立了以舞台布景切换或者蒙太奇和拼贴的创作方法。因为阎肃先生的一生就是他与他的舞台的一生,60多年的不断创作都融会在他通过舞台去表现各个历史时期对党和人民的爱,而我们则要塑造一个以阎肃先生一生的创作为主体的舞台。

   在画面布局上,确立了以阎肃先生为主体和他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在空间中的相互交错。阎肃先生的动作、形象的确立和表现,一定要具有时代感,但同时也要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力求形象朴实无华、真切感人。

   在选取阎肃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品时,既要挑选能展现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也要挑选能表现他紧跟时代步伐将创作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特征,同时要避免素材的简单堆砌,在不同作品的衔接中如何尽力做到自然又能暗示出这是舞台布景,这些都为创作增添了不小难度。但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去寻找合适的「措辞」,从而使现实的形态转化为比较特殊的画面效果,这也为创作增添了些许乐趣。

   在查阅了众多资料以后,我们基本确定了画面的情节。那些具有历史意味的舞台画面,老一辈革命者们能从中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找寻已经远去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新生代们则能依据画面遥想曾经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从中汲取力量开拓更为美好的明天。这些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画面深化了我们对那些时代的感受,令我们激动不已。而要将它们重新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有可能将我们带入一个比较陌生的表达领域和表现方式,但又促使我们在历史题材绘画中探索新的审美方式。最后拿掉了展现阎肃先生性格特点的多种形象,确定了阎肃先生身着军装手持话筒的形象,这样既确定了一个主要中心人物为主,又能同时展现他对党和军队的忠诚以及终身投生于创作的特点。

   舞台布景也进行了重新安排,确定了以歌剧《江姐》及《红梅赞》和绣红旗选段,还有《红色娘子军》和《敢问路在何方》的代表作品。这样既确保了红歌在阎肃先生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又能体现出他的作品经历了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然后在这些作品的不同场景的切换中如何安排成为了重点讨论和修改的地方,如《江姐》中的悬崖和松树,《红梅赞》中的红梅,《红色娘子军》中的椰树和岩石,《敢问路在何方》中的天空。

   经过多次尝试和实验后,在画面的布局上确定为从右至左以「南椰北松」的概念依次展开,红梅和岩石则以拼贴和自然衔接的方式穿插于其中,背景以晚霞的横线条贯穿于整幅画面。随后我们又依照舞台人物的历史形象,重新请模特和采购服装进行了写生和重新拍摄,力求在呈现上做到生动形象。从完成的效果上来看,这样的处理基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用阎肃先生创作的舞台去展现他一生的大舞台。

   《党的文艺战线忠诚战士——阎肃》,创作过程历经数月,几易其稿,反复斟酌修改,现在仔细回想在这过程中的得与失,从构思、构图到形象塑造,从色彩的调控到笔意与胸意的结合,其间的种种如意与不如意现在已如五味杂陈留在了我们自己的心底,要将一些心得总结好,尚需假以时日。回想阎肃先生在60多年来的每次创作过程中都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的精神真令我们敬佩不已。

   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创作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感言:

   李保国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我们更好地诠释李保国这个角色,需要从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融入他的内心世界。比如,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30年扎进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将自己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印在了山区人民群众的心中,赢得山区人民的爱戴,被亲切地誉为“太行新愚公”。在收集资料时,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动人故事,使我们坚信要让观众在画作中真切地感受到李保国的可敬可爱,让这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井士剑、蔡枫、梁怡创作油画《为了人民的健康——贾立群、黎介寿、徐克成、万少华、赵亚夫》感言:

   《人民健康的使者》这幅作品,汇聚了农业和医疗战线上的时代楷模,形成了一幅当代知识分子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长卷。他们是美丽中国人的典型代表,汇聚了农业与科技在三农的突出贡献,医疗卫生与教育三个方面的专家。

   他们为服务于人民的幸福与健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具备共同的历史责任感和优秀共产党员模范的精神,共同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中华人民幸福健康的生命链、最美中国人的时代画卷。这也是这组艺术创作形式和主体思想的突出表达,用色彩去描绘美丽中国人对党和人民健康事业的热情乐观态度,也寓意出灿烂辉煌的时代凯歌。

   本次创作的对象为农业工作者赵亚夫与医学工作者万少华、徐克成、黎介寿、贾立群。在画面构图上我们希望用类似长卷的铺陈方式突出人物的肖像感。在认真阅读了每个人的故事背景之后,我们在画面中加入了相应的元素去体现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与身份背景——农业工作者赵亚夫用全部精力发展高效农业,带领农民致富,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以农富农的新型农村小康之路,因此我们用他培育和研究的农作物作为背景道具。右侧的四位医生则统一突出其医德高尚,妙手回春的内涵。杏林一词是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杏林春满等词汇则代表着医德高尚的含义。枯木逢春指枯干的树木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因此杏花和逢春的柳树在这里作为一个重要的背景道具穿插在四位医生当中,以突出他们崇高的精神理想。

   另一方面,考虑到每个人从事的领域不同——万少华组建了一支“细菌战烂脚病”医疗救助小组,用三个月时间走遍了柯城区的山山水水,最终确认尚在人世的39位细菌战受害老人,又用八年的时间去走访和治疗这些老人。徐克成是现任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肿瘤治疗学科带头人。黎介寿是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教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是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贾立群则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教授,超声科主任,接诊30多万名患儿,无一漏诊误诊;确诊7万多例患儿的疑难疾病,挽救了2000多位急危重症患儿的生命,被称为“B超神探”。因此在每个人的周围又加入了相应的体现其行业特点的道具元素。以此形成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工作方式和职业特征。

   这幅作品描写了时代楷模这样一个主题,所以我们从五个人物肖像身份和主要事迹进行探讨,汇集了这组五个包括科技,教育和卫生三个领域的时代楷模,汇聚成了一批当代时代楷模进行创作。作为时代楷模的共同使命就是人民幸福健康的使者。从食物链到健康链,是一个相互链接的关系,都是关于人民幸福健康的福祉。

   作品重点刻画的是这三个方面的时代楷模,他们为人民的幸福健康保驾护航。这幅创作结合了中国艺术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意义的象征,进行肖像刻画,突破了单一背景的传统。

   在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吸取了中国的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使主题得到突出的显现,在描绘美丽中国人的同时,也将艺术创造达到这个时代的艺术领跑。通过本次创作,我们充分意识到主题性创作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深远的意义,从而实现为人民着想 ,讴歌历史,传播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正能量,以此歌颂科技,教育和卫生三个领域的时代楷模,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优秀精神得到继承与发展。

   于振平创作中国画《不忘初心的法治工作者——汪勇、邹碧华、李培斌、孙波、陈清洲》感言:

   我清楚这不是一般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而是“最美中国人”,因此应该突出人物的刻通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大场面,场面应该根据需要来。要注重把人物形象的精神面貌刻画好,让楷模人物传神,包括人物的姿态要与本人贴切、自然而生动。而五组人物之间的节奏关系的把控也是非常重要的。怎样让人物形象的造型既放松但又非常像,这也是主题创作面临的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像不一定是准,夸张强化是关键。传神是目的。

   在中国画表现重大主题性创作中,如何处理好事件及人物的研究和笔墨程式的关系的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并且这不光是中国人物画,也是整个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主题性创作是一种历史与民族审美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意义。是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在艺术语言的个性化探求上相对比较薄弱,其实这也正是重大主题性创作的一大难点。

   如何把传统的文化理念放到当代人物画造型和笔墨中来交融?问题好提,做就难了。适当吸取西方现代表现绘画的某些手法是我的选择,但并非西方化。现在好像大家都认为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一般都不能很好地在艺术语言上表达充分,我看未必。我力求让重大主题性创作在画面语言表达上更有体温,而在表现力上更有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