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即时新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就

发稿时间:2017-09-27 20:15:39 来源: 国际在线 中国青年网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7

  马达五德的养殖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董丽微):中国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仍有一些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等原因而发展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这些欠发达地区一度存在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过去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这些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给当地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令那里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甘肃省临夏东乡县高山乡布塄沟村是东乡县最贫困的区域,这里土地瘠薄,干旱少雨,种地的收成微乎其微,养殖是村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不堪贫困,村民马达五德十六岁就离家外出打工,在甘肃的秦王川学习了养殖绵羊的技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回乡创业的马达五德在2014年投入资金260万元,贷款200万元,建成占地25亩的东乡族自治县布塄沟村润泽养殖有限公司。马达五德说:“我从小就有在家乡办养殖场的梦想。外面没有政策扶持,贷不上款,做不起来,现在我们这里路修好了,水也通了,政策好,我回来也能搞起自己的事业。”

  马达五德的养殖场成了布塄沟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实现个人增收的同时,马达五德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我搞养殖业十多年了,经验丰富一些,这十几年学到的,经历过的,享受过的,全部教给我身边的每一个年轻人、老汉,跟我在养殖业上一起努力共同发展,他们在家里养起来,我帮他们销售。我觉得这么做很值得。”

  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超过3000万亩,玉米制种、中药材栽培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位。牛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高50%以上,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东乡县高山乡乡党委书记马英海说,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政府现在主要是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进行扶持。我们这种干旱的偏远山区来讲,脱贫走上小康路主要的问题就是增收,增收就要靠产业,没有产业就是空话。就当地来讲,我们一方面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同时下一步搞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旅游这一块儿,一方面鼓励外出打工的发大财,出不去的在家搞养殖业,餐饮业和旅游业。”

  距离甘肃临夏一千五百多公里之外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曾经是一个交通闭塞、耕地稀少、人均年收入仅1600多元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政府充分发掘那里苗族山村的特色,着力为村里铺就了宽阔的石板路,新修了青瓦房等配套基础设施,把当地乡村旅游产业搞得红红火火,也使得十八洞村因为成功脱贫致富而声名远扬。

  导游:“好,我们现在走到这个地方来,这里……”

  现在,慕名来十八洞村的游客和考察团越来越多,许多村民开起了红火的农家乐,在自家门口当老板赚钱。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8

  龙姐给农家乐客人做饭

  今年46岁的龙兴花勤劳简朴,精神饱满,脸上总挂着开心的笑容。2015年,她和丈夫施全富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开办了龙姐农家乐,主打苗家菜肴,前来吃饭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我这屋里可以放6桌,院子里放6桌,同时可以12桌,一桌饭收300元,还有一间客房,可以住6个人,每晚40块一人,长沙、北京、广东的客人全部都来我这里,有时候客人来了后房间满的很,都没有地方住。收入嘛可以了,现在比起以前好幸福,人也开心。”

  2016年,自己当了老板后,龙兴花一家收入达到了4万元,成了村里脱贫户的典范。这样的收入是之前仅靠种田卖柴糊口的龙兴花一家所不敢想象的。龙兴花回忆说:“以前我最苦心了。砍柴回来,晒干了要挑到城里卖过去,就5块钱一斤,供三个孩子读书。孩子也跟我们受苦,一个人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5块钱。”

  乡村旅游的兴起改变了深山贫困地区村民的生活与创收方式。驻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式文说,政府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群众参与文化旅游业,依托旅游服务业自主创业,在参与文化旅游业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稳定脱贫,“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把十八洞建成最美丽的乡村,最终发展乡村旅游,这是这里长期的、最稳定的产业。十八洞现在名气这么大,来的人也很多。我们下一步把林场、峡谷、溶洞都开发好,马上和凤凰、张家界对接,连成一条线路,因为十八洞正好是凤凰和张家界的中间点,在这里可以玩上一两天。旅游开发好了后,老百姓自然就有了收益,没有以前那种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知道要自力更生。”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09

  花茂村新貌

  在湖南的邻省贵州,过去被称为“荒茅田”的贫困村——花茂村不仅成功实现脱贫,而且还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山川秀丽,传统风貌资源丰富,古法造纸、土陶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土陶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洋铁盆流行后,土陶作坊逐渐转产、倒闭,该地区的土陶作坊仅存母氏陶艺一家。当时,母氏陶艺第四代传人母先才曾想过放弃,但2014年以来,花茂村创新性推进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同步飞跃,把新农村与旧土陶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与新兴产业相得益彰,花茂陶艺又迎来了新的生机,“政府引导和帮助我传承陶艺,教我怎么经营,陶艺馆才发展得这么好,我做陶的地方扩大到了400平方米,规模增大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010

  母先才在做陶艺

  母先才如今开了一个陶艺工作室,这两年的收入比之前翻了近十倍,身为土陶艺人的他生活不再清苦。母先才说:“这两年的变化最大了,2014年以前我的年收入只有3万元左右,近一年的纯收入有30多万。原来做的是实用性的土陶罐,又大又不赚钱,现在转型了做的是花瓶摆件之类的,客人非常喜欢,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有过来买。”

  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特色,花茂村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取得了成效。花茂村所属的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总结说,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贫困人口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等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现在我们扶贫是要变输血为造血。造血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注入,造血功能应该不会持久。另外文化产业可以直接给贫困户起到帮扶的作用,比如我们的文创产品带动贫困户就业。再一个,旅游方面也需要文化的引领,文化是灵魂,虽然看不见,但是在精准扶贫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布塄沟村、十八洞村、花茂村的故事其实只是近年来中国各地推行精准扶贫所取得实效中的几个普通典型。据统计,从2012年至今,中国共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中国的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经验对推进世界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原标题:【砥砺奋进的五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就
责任编辑:王书香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