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在红其拉甫边防线上有一条地势险要的巡逻线,从1949年起,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就成了这条道路上的领路人。如今,这个接力棒已经传到了凯力迪别克的孙子拉齐尼·巴亚克的手中。
红其拉甫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50%,常年风力在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达零下40℃,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巡逻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素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时,连队官兵却犯了难。原来,他们巡逻的目的地是吾甫浪沟,塔吉克语意为“死亡之谷”。通往这里的道路十分险峻,只能依靠牦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个月时间。这里时常会发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果没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路,巡逻队将寸步难行。
这时,塔吉克族牧民凯力迪别克自告奋勇,要当巡逻队的义务向导。直到1972年,凯力迪别克再也走不动了,他儿子巴亚克·凯力迪别克主动接过了接力棒,这一走就是36个春秋。
1999年,巡逻队遇到罕见的暴风雪,寒风裹着大雪扑面而来,淹没了巡逻队前进的道路,分不清楚哪里是路、哪里是河、哪里是悬崖。
凭借着经验,巴亚克和战士一起,将四散奔逃的牦牛收拢到背风处藏好,战士和牦牛都安然无恙,可巴亚克的腿却在零下30℃的寒风中冻伤,僵硬的像一根木头。战士们都劝他回去休息,巴亚克却说:“腿疼了就给我打止痛针,我要坚持到巡逻任务完成。”
15天后,巴亚克拖着几乎残疾的腿和队伍一起回到连队,军医用刀子割开拳头般大的脓包,最终保住了他的腿。
从青丝走到白发,36年来,巴亚克的头上、腿上、肩膀上处处留着巡逻期间受伤的疤痕。1986年巡逻回来时,父亲凯力迪别克因肺水肿在家中去世,为了将父亲的爱国守边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巴亚克决定将义务向导的接力棒交到儿子拉齐尼手上。
“边防线上,官兵们日夜巡逻使祖国的边关得以安宁,牧民得以安居乐业,我们做向导只是做了塔吉克族边民应该做的事。我希望儿子能继续走好我父亲、还有我走过的这条路,为祖国的边防事业尽一份力。”巴亚克说。
就这样,从小被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的拉齐尼,沿着爷爷、父亲的脚步,成了这条路上新的领路人。
“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生活安宁,我做的事情很普通,都是些小事,还有很多人比我做的好。”拉齐尼说。
六十多年来,他们一家三代人的足迹踏遍了这条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和千千万万名各族爱国爱疆、守边护边的群众一起,形成了“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