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琼在收购干青椒。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妹娃,这是我刚收的红苕,麻烦你帮我卖了哈。”9月1日下午,黔江区大庄社区的李婆婆把自己栽种的几十斤红薯背到家附近的“家在西”电子商务公司,对老板娘李绍琼说。
“没得问题,李婆婆,您快把红苕放下,过来喝口水,过几天卖了,我就把钱给您送到家里去。”李绍琼连忙上前接过李婆婆的背篼。
几年前,在外打工的李绍琼在回乡探亲时,发现村民们种的粮食、土豆,做的腊肉等,虽然都是生态农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农户分散,数量不多,销售渠道有限,村民自己背着农产品去市场出售,往往连车费都不够,好东西变不成现钱。
在农村长大的李绍琼产生了回家发展的想法,恰在这时,黔江区出台鼓励发展农村电商的措施。2013年,李绍琼和老公回到黔江,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注册了一家名为“娘家农坊”的淘宝店,专卖周边乡亲们提供的“土货”。
“店铺一开张,就受到了不少网民的追捧。”李绍琼说,诸如绿豆、红薯、肾豆、土豆等当地没有多少销售量的农副产品,在网上都很受欢迎。
李婆婆一年有1000多元的低保收入,自从有了小李的电商店,她把自家做的咸菜,种的土豆红苕都拿来卖。去年,李婆婆仅靠卖农副产品,就赚了4000多元。
经过几年发展,李绍琼的生意越做越大,仅去年一年,她的网上订单就达1万多单,销售额100多万元。今年春节,她自制的800多公斤香肠和腊肉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李绍琼的经历只是黔江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的缩影。据黔江区商务局电商科科长刘昌勇介绍,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为契机,黔江坚持“电商为媒,远山结亲”的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目前已建成投用多个电商营运中心、30个电商服务站、130个村级服务点,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黔江发展电商有不少创新之举。一是在渝东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内打造的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这里展示了近1000款特色产品,几乎涵盖黔江所有的特色农副产品。”在一楼特色产品展示厅内,电商产业园负责人介绍,电商产业园一期工程占地17000余平方米,除了特色产品展示厅外,还设有电商创业孵化区、传统企业网商区、企业托管运营区、网络基础服务配套区、培训与商务洽谈区共六大主题功能区,同时配有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网销产品仓储及与加工等配套服务。目前,电商产业园入驻小微企业近50家,年内将实现入驻企业100家,并启动申报国家级电商产业园。与此同时,电商产业园二期工程也在加紧施工中,预计建成后,其电商产业园总规模将达23000平方米。
二是多点开花,发展泛电商模式。刘昌勇介绍说,泛电商模式就是不局限于某个电商平台,而是鼓励商家或生产大户通过多种渠道在网上把产品卖出去。例如依托2016年建成的物流冷链仓储中心,黔江正在打造“网络共享仓储中心”,无论大小电商都可共享,为全区所有网销产品开放仓储、管理、分拣、物流等服务。例如,黔江“渣海椒”就有200多个小电商在经营,通过“网络共享仓储中心”,变多方采购为一方采购,大大提升效率。
三是推出“电商为媒,远山结亲”电商扶贫项目。通过与黔江当地农民签订订单化生产协议,依托“宅天下”等电商平台,让消费者直接与远山农民结成“远亲”,实现点对点供应,定制生态农副产品,直接配送到家。这一招解决了农民有资源无渠道增收的难题,让贫困户脱贫增收。今年8月,通过30多家电商全网营销,20天就销售了黔江脆红李30多万斤。李绍琼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去大山里收购蜂蜜,下山路上,就一直在微信朋友圈、淘宝上发布信息、照片,结果还没下到山脚,500多斤蜂蜜就被订购一空。
四是建设一批网销产品生产基地。刘昌勇介绍,黔江农产品品牌已经有一定名气,如脆红李、猕猴桃、羊肚菌等。下一步将重点推行农产品网销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控制,培育更多的适合网上销售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电商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该区加强电商培训和物流配送。目前培训人数达1.2万人次。通过整合多方物流资源,已经将农村物流进出时限控制在“T+1”“1+T”之内,即电商下行产品在抵达黔江城区后,能在一天之内送到村民手中,上行产品一天之内抵达黔江城区。
今年上半年,该区网络交易总额达到41.1亿元,促使农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助力400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目前,全区新增电商市场主体1000余户,其中已注册登记的电商主体70余家,建成电商服务站30个,电商服务点达100余个。
记者看到,李绍琼夫妇又投资10多万元盖起了生产腊制品的厂房,有冻库、烤房,准备今年底做1.5万斤腊肉香肠,迎接销售旺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