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
从唐宋以来,成都的诗歌成绩有目共睹。近几年,成都现代诗歌也成绩斐然,诗歌已成为成都的一种文化标签。在梁平看来,这么好的诗歌气氛基础,也为举办2017首届成都国际诗歌周打下基础。本届诗歌周将围绕“天府文化”、“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为主题展开交流和互动,力争将“成都国际诗歌周”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使之成为成都又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成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
在诗歌周即将启幕前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梁平,他从战略高度到具体的细节两个方面,深入阐释了国际诗歌周的价值、意义,对于广大诗歌爱好者,也发出热情的邀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规模之大,很是瞩目,有来自26个国家的30多位国际诗人参与,对成都获得“诗歌之城”称号的分量,无疑又增添了重要的砝码。您是如何看待此次诗歌周的意义的?
梁平:且不说古代,但就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成都一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诗歌传统、诗歌气象、诗歌土壤以及庞大的诗人队伍和优秀作品都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经过本次诗歌周活动,成都作为诗歌之城,将更深刻地刻印在来自全世界诗人的心版上。组委会还特别在国际诗歌周期间,专门安排一天半,分组安排参会的中外诗人到熊猫基地、武侯祠、都江堰、宽窄巷子、金沙遗址博物馆采风,希望能激发诗人们的诗情。期待他们用个性的诗行,表达他们心中的成都,或者他们在成都的情感和思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此次诗歌周期间,有一个主题为“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交流论坛。设置这样一个主题,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梁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事实上,有很大部分的情感冲突、心灵事件,都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大量的人从乡村来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思考模式的转变所造成人的灵魂纠结,都是非常值得表现的诗歌素材。然而,以我几十年从事诗歌刊物编辑的经验以及对诗歌现场的观察,我们的诗人对城市这个主题,投入的关注度和表达的力度还不够丰满。有些是意识不到这一点,有的是意识到了,但是切入角度还没找到,或者表现还不够深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探讨的课题。不管是对于诗歌创作本身,还是对城市文化内涵需要诗歌充实,这个问题都显得非常迫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从参加这次论坛的诗人名单上可以看出,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意大利等26个国家的30多位世界知名诗人,将与吉狄马加、叶延滨、李少君、雷平阳、娜夜等国内著名诗人、翻译家参会。您本人对这次头脑风暴,有怎样的期待?
梁平:从目前我所了解到的诗人们所准备的情况来看,中外诗人们对这个课题都非常感兴趣,并敏感地捕捉到这个题旨。大家各自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本人也非常期待这场论坛,期待诗意的头脑在成都碰撞出火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我注意到,在诗歌周期间,除了主要面向专家的诗歌研讨会,还有面向大众的诗歌活动,比如草堂读诗、诗歌进校园等。这么安排的考虑是什么?
梁平: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一个是要在成都这个城市搭建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对接和交流的平台,以诗为媒,助推成都“天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外一个就是要让诗意在更广泛的大众中蔓延,让诗歌周也能成为广大市民、普通的诗歌爱好者参与进来的大众节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诗歌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诗人同台诗歌朗诵也是值得期待的重头戏。我知道您本人是直接参与诗歌周期间的两场朗诵会中。您作为诗歌内行人,对于如何更好地欣赏,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平:在草堂和高校校园举办的两场中外诗人朗诵会上,外国诗人和中国诗人都将朗诵经过精挑细选的诗歌精品。外国诗人将用自己的母语朗诵,配以音乐舞蹈等形式为诗歌朗诵服务。在背景板上则将打上翻译的字幕。我认为,这就有点像欣赏纯音乐,你可能听不懂内容的具体指向,但是只要你用心灵感受,是一定能感受到诗意的气息。因为诗是世界的语言,是超越国界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作为一名诗人,诗歌批评家,您本人也参与过很多诗歌交流活动。此次担任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的秘书长,请您介绍一下,此次诗歌周突出的特色和亮点有哪些?
梁平:我首先想强调的是,这将是一次非常纯粹的诗歌交流活动。既然是诗歌活动,那么我们会致力于让诗人、诗歌交流本身成为主角。切切实实地将诗歌这个文化基因,注入到天府文化的内涵之中。我们也非常期待,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也都能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感受金秋这场诗歌的盛宴。